别再吹“卖电赚钱”了,中年人只想开车,不想修仙

最近有个事儿特别魔幻,说电车车主可以把车里的电卖回给电网,赚点零花钱。

讲真,我第一次听到这事儿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哇,好牛逼”,而是“坏了,菜了”。这帮车企和电网,终于不满足于只赚你买车和充电的钱了,他们连你车里那点“压缩毛巾”一样的电都不放过。这不叫商业模式创新,这叫赛博功德箱,你往里投电,他给你点电子香火。你以为你参与了能源革命,实际上你就是个人形充电宝,而且还是自带干粮的那种。

这套玩法的核心,说白了就是当电力倒爷。利用波峰波谷的电价差,晚上电价是地板价的时候,你偷偷摸摸给你的爱车充电,把便宜的电力罐头塞满;等到白天用电高峰,电价飞上天的时候,你再通过一个特殊的充电桩,把车里的电“biu”一下,还给电网。电网拿了你的电去救急,然后分你一点点残羹冷饭。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美好?双赢,赢麻了。电网爸爸获得了宝贵的“灵活性资源”,缓解了高峰压力,避免了建新电厂的麻烦。而你,尊贵的电车车主,不仅为绿色环保事业发光发热,还能赚包烟钱。简直是当代活雷锋,还是赛博朋克版的。

但这事儿的底层逻辑,充满了犬儒主义的荒诞感。你仔细想想,这哪里是开车,这是在修仙啊朋友们。

每天晚上子时,电价最低,阴气最盛,你开坛作法,把天地间的电能灵气吸入你的“本命法宝”——那辆三十万买来的电动爹。此时此刻你不能睡觉,得打开三个APP,一个看电价,一个看充电功率,一个看小区业主群里有没有人骂你半夜充电抢了别人的桩。然后白天午时,阳气鼎盛,CBD的写字楼空调功率全开,电网嗷嗷待哺,你掐指一算,时辰已到,赶紧找到那个特殊的双向充电桩,再把炼化过的精纯电力,一把打入凡间电网,换取几两碎银。

你以为你是在为电网“削峰填谷”,其实你是在渡劫。每一次充放电,都是对你电池寿命的一次考验,都是一次“修为”的损耗。车企告诉你电池循环寿命有几千次,但没告诉你每一次深度放电之后,你的内心会不会也跟着掉一点血。

这还不是最骚的。最骚的是,你想加入这个“修仙门派”,门槛高得离谱。

首先,你的“本命法宝”得争气,不是所有电车都支持反向放电,这叫V2G技术。这就直接筛掉了一大批老车主。然后,你还得有个专属的“炼丹炉”,也就是那个双向充电桩,这玩意儿可不便宜,比普通充电桩贵出一大截。最后,你还得接入一个叫“能源管理平台”的“宗门系统”,通过它来接任务、换赏金。这一套下来,没个万把块钱的“拜师费”根本入不了门。

别再吹“卖电赚钱”了,中年人只想开车,不想修仙-有驾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看到这种东西就头大。真的头大。我买个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方便,是为了从A点到B点不挤地铁。现在你告诉我,我不仅要伺候它充电,还要计算峰谷电价,研究什么V2G协议,下载三个APP,最后可能一个月就为了省下两顿外卖钱?我的时间不是钱吗?我陪孩子玩会儿不好吗?我想起我当年折腾黑苹果的时候,折腾一个星期就为了开机速度快三秒,最后还是换回了Windows。人呐,就是不能跟自己过不去。

别再吹“卖电赚钱”了,中年人只想开车,不想修仙-有驾

这简直就是精神上的终极折磨!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逻辑陷阱。就是把一个本该由能源巨头和基建层面解决的宏大问题,巧妙地转嫁到了每一个普通消费者身上。电网不稳定?储能不够?没关系,让几百万个车主变成我们的分布式储能单元就行了。我们只需要设计一套复杂的、看起来很酷的游戏规则,再给点小恩小惠,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资产贡献出来。

这和让居民自己用爱发电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

当然,我知道有人会反驳我。说我格局小了。说这是未来趋势,是智能电网的一部分。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宏大叙事不能当饭吃。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关心的是我投入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和设备成本,到底多久能回本?电池损耗算进去,这笔账到底是赚是亏?政策一变,补贴没了,我这套“金钟罩铁布衫”是不是就成了摆设?

别再吹“卖电赚钱”了,中年人只想开车,不想修仙-有驾

你看,问题又回到了最朴素的地方。技术再牛逼,最终还是要接受“老头乐”的检验。什么叫“老头乐”的检验?就是你这玩意儿操作够不够简单,回本够不够快,够不够稳定。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同理,V2G的关键也不在于技术有多炫,而在于能不能让一个对数码产品一窍不通的大妈,也能轻松地、稳定地、没有后顾之忧地赚到钱。如果不能,那就是少数极客的玩具。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修仙的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这事儿的荒诞感,除了修仙,还有什么能更好地解释呢?总不能说是行为艺术吧。

不过话说回来,我虽然一直在吐槽,但我并不完全否定这件事。因为我发现,会去折腾这个的人,和当年第一批买特斯拉的人,是同一类人。他们买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一个“信仰图腾”。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奔驰内饰好,他会觉得你俗。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同样,现在去搞“夜充日放”的人,他们追求的也根本不是那点补贴。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万物尽在掌握”的控制感,一种走在时代前沿的极客精神,一种“你看,我的车不仅能开,还能给电网续命”的炫耀资本。这种快乐,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他们享受的是把一个复杂系统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过程。加大加大加大参数的调试,看着电量曲线和收益数字跳动,那种成就感,不亚于游戏里打通一个隐藏关卡。

所以这事儿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赚钱吗?是环保吗?都不是。它的终极意义,就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让技术宅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折腾”的可能性,一种新的社交货币。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它的最大价值,就是提供了新的吐槽素材。

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