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刚刚结束,很多人还沉浸在休假的放松氛围里,但对于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来说,假期里可一点都没闲着,尤其是新能源车这个赛道,那叫一个暗流涌动。
假期一过,理想汽车就第一个站出来公布了自己的成绩单:在国庆七天里,总共向车主交付了五千七百台新车。
这个数字一出来,立刻就在网上和车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有人觉得,在如今这个大环境下,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也有不少人觉得,对比理想汽车之前那种势不可挡的劲头,这个数字似乎透露出了一丝凉意。
那么,这五千七百台的交付量,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又折射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怎样的真实图景呢?
咱们今天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来好好琢磨琢磨这件事。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非常关键的区别,那就是“交付量”和“订单量”完全是两码事。
理想这次特意强调,这五千七百台是实打实交到客户手里、并且完成了上牌的车辆。
这种做法在当下的汽车圈里,算是一股清流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现在很多车企在宣传的时候,特别喜欢玩文字游戏,动不动就宣布“大定破万”、“新增订单两万台”。
听上去特别振奋人心,但这里面的“水分”可就大了去了。
所谓的“订单”,很多时候只是消费者交了几千块钱的定金,这个定金在一定期限内是可以退的。
今天我可能头脑一热下了个单,明天冷静下来一想,或者跟家里人商量了一下,觉得不合适,回头就把订单给退了。
还有更复杂的情况,有些订单是经销商为了完成厂家给的销售任务,自己掏钱或者找亲戚朋友帮忙下的“人情单”,甚至还有一些是公司内部员工的订单。
这些订单最终有多少能真正转化成卖出去的车,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好。
所以,行业里真正懂行的人,比如那位长期跟踪汽车市场的孙少军先生,他们更看重的是“交付量”或者叫“上险量”,因为这代表着一辆车已经完成了所有手续,真正成为了马路上跑的私家车,是车企收到了全款的真金白银。
从这个角度看,理想汽车敢于直接公布真实的交付数据,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态度上是诚恳的,没有用虚头巴脑的订单数字来迷惑大家。
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正是因为这个数字太真实了,所以大家才会觉得有点“不够看”。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分析,在2023年第三季度,国内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订单量和实际交付量之间,存在着将近百分之四十的巨大差距。
也就是说,车企宣传卖出了一百台,但实际上可能只交了六十台车。
而理想汽车过去一直是以高转化率著称的,他们的订单转化率长期能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这在行业里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可现在,理想似乎也从“尖子生”掉到了“平均分”的水平,这自然会让一直看好它的人心里犯嘀咕,是不是理想的增长势头遇到瓶颈了?
那么,曾经那个高歌猛进的理想,为什么会面临这样的挑战呢?
这背后其实是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发生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从产品本身来看,理想L7、L8和L9这三款车,凭借着精准的家庭用户定位,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套组合拳,在过去两年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们解决了中国大家庭出行的核心痛点:空间要大、乘坐要舒服、长途出行不能有里程焦虑。
但这套打法的新鲜感正在逐渐减弱,毕竟这三款车在核心体验上比较相似,对于已经饱和的一二线城市市场来说,吸引力不如从前。
而被寄予厚望、用来攻占更广阔市场的新车型理想L6,目前还没有形成足够的热度来接棒。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消费者的关注点变了。
就在两三年前,大家买一辆新能源车,最关心的问题无非是续航里程够不够长,车内空间够不够大。
但现在你去看看各大汽车论坛和车友群,大家讨论的焦点已经完全不同了。
人们会问:“这辆车的智能驾驶在市区拥堵路段好用吗?”“它的车机系统反应快不快,会不会经常卡顿?”“高速上开辅助驾驶稳不稳定,让人有没有信心?”你看,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满足基本的出行功能,升级到了追求更高阶的智能化体验和驾驶质感。
大家不再只想要一个“移动的家”,更希望得到一个“聪明的驾驶伙伴”。
在这一轮的竞争中,理想似乎显得有些被动。
就在国庆假期,小鹏和蔚来等竞争对手都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组织智能驾驶的体验活动,让潜在客户亲身感受自家技术的先进性。
而理想在这方面的市场声音相对较小。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老车主在网上抱怨,说理想的车机系统经过几次升级后,反而变得越来越卡,体验感下降。
这对于一个靠口碑和用户体验起家的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当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开始把智能驾驶水平作为购车决策的重要依据时,如果理想还仅仅守着“空间”和“舒适”这两张旧牌,就很难再打动这些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了。
最后,我们再把视野放大一些,看看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
现在的市场,已经不是几家新势力单打独斗的时代了,而是所有品牌都卷入其中的“大混战”。
你看,极氪在国庆期间就毫不客气地公布了交付了八千二百多台的成绩,明显是在向对手展示肌肉。
吉利、广汽埃安这些传统车企巨头虽然没有公布具体数据,但谁都知道它们是实力雄厚的“沉默的巨人”。
更不用提那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斯拉,它从来不公布中国的周度销量,但它每一次的降价,或者每一次新款车型的发布,都会像一颗深水炸弹,在市场里炸开巨大的涟漪,悄无声息地吸走大量的客户。
这种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品牌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现在买车也变得更加理性和谨慎了。
大家手里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花几十万买一辆车,肯定要货比三家,反复体验。
那些华而不实的宣传口号,已经很难再打动人了。
大家宁愿多花点时间去试驾,去了解真实的用车成本和口碑,也不愿意轻易相信发布会上描绘的美好蓝图。
虽然工信部等部门已经提出要推动车企公开透明地发布销售数据,但政策的真正落地还需要时间,目前的信息环境依然比较混乱。
所以,理想汽车这次公布的五千七百台交付量,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它自身面临的转型挑战,也照出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对于理想来说,接下来的路怎么走至关重要。
它的新车理想L6能不能在价格和产品力上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真正打动最广大的普通家庭用户?
它的智能驾驶技术能不能迎头赶上,提供一个真正稳定、好用、让用户信赖的体验?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能只停留在PPT和发布会上,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产品来回答。
毕竟,对于成千上万的家庭来说,他们最终关心的,永远是那辆能不能让他们开得安心、用得顺手的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