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向来被视为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实力的综合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起步维艰,在引入合资车企之后,持续加大开放力度,经历了从“市场换技术”到如今的走向“技术共创”之路。当下的中国汽车产业,不论是在科技创新的深度与广度、体量与格局上,都走在了全球的前列。
作为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共赢代表性车企,一汽-大众迎来了里程碑式时刻。10月30日,随着一辆一汽奥迪A5L领航版在长春基地下线,一汽-大众成为中国首家跻身“3000万俱乐部”的乘用车企,也凸显了一汽奥迪对于一汽-大众乃至整个汽车行业的引领性地位。从1991年这里的第一辆捷达下线,到如今横跨全国的五大生产基地,一汽-大众用34年时间走过了从“开拓者”到“引领者”的完整历程。
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之路,不仅记录着产量的积累,也镌刻着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到“体系共成长”的深刻转变;这是一条中德双方携手共进、价值共创之路,其发展历程印证了中外合资合作共赢的可能性,也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同时,34年,3000万辆,既是对过往成就的总结,也是迈向智能电动新时代的奠基礼。
从开创者到引领者:3000万辆的基石
1991年,中国汽车工业尚在探索中起步,彼时刚刚成立的一汽-大众持续将国际领先的技术与精细化管理体系引入国内。初代捷达凭借“百万公里无大修”的可靠品质,让“开不坏的大众车”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而这句中国消费者口耳相传的赞誉,既可以被视为成功的营销话术,也是一汽-大众用34年时间构建的质量体系而自然形成的结果。
在汽车行业,质量体系是冰冷的数字和严格的标准。
如今的一汽-大众工厂,冲压精度可达微米级,底盘拧紧实现100%自动化,所有关键数据可追溯15年。为保障车身“12年不锈穿”,一汽-大众采用空腔灌蜡技术与严苛的耐腐蚀测试标准,这些标准均超过行业通用规范。
一汽-大众将“安全”刻入产品基因。在被动安全上,车身高强度钢占比高达81%。
A柱、B柱等关键骨骼部位均采用热成型钢,可承受超过2150MPa的压力,匹配全方位安全气囊……成就了其产品在C-NCAP碰撞测试中五星占比超九成的成绩。
一汽-大众的每款新车投产前,都需经历“极限考验”,从零下45度的极寒到50度的干热,新车需经历193万公里相当于绕行赤道48圈的超长路试。
在电动化时代,这种对安全的坚持被一以贯之。其基于MEB纯电平台打造的ID.家族,通过了436项全场景电池安全测试,为纯电出行保驾护航。正是这种贯穿始终的质量意识,构筑起企业稳健发展的“护城河”。
从发展历程来看,一汽-大众率先将全球先进的产品和制造标准与管理体系引入国内,并形成了包括康采恩生产体系、奥迪特质量评审在内的一整套本土化运营机制,建立起严谨的验证研发能力,将德国精工品质与中国市场需求精准对接。这种对质量的追求,让速腾、迈腾等车型长期稳居细分市场前列,也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体系之力:从“试验田”到“高产田”
一汽-大众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的缩影。
作为我国首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企业,1991年正式成立的一汽-大众在当年如荒滩一般的安庆路5号拔地而起。
从成立初期年产量不足万辆,到如今年产超过160万辆,一汽-大众用34年时间,构建了覆盖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30余款车型的庞大矩阵。
一汽-大众的“体系力”不仅体现在产能上,更体现在全价值链的布局上。以东北长春、西南成都、华南佛山、华东青岛及华北天津整车制造基地为中心,一汽-大众牵引发展汽车产业集群,每一个基地都带动了当地制造业升级与零部件产业链的集聚,共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超过50万个就业岗位,与3400余家上下游合作伙伴携手持续创新,累计营业收入超过5.5万亿元,为国家贡献税收逾7300亿元。
事实上,3000万辆的成就,绝非简单的数量叠加,其背后是覆盖研发、制造、质量、供应链和人才的“全链条体系力”长期沉淀的结果。
创新驱动:油电并进的战略选择
面对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行业变革,一汽-大众再次完成角色跃迁,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创新输出”的质变,加大联合研发与本土化创新,率先开启合资企业自研与主导开发新阶段。
早在1999年,奥迪A6(C5)首次针对中国市场车型进行了轴距加长,首开“L”先河,并创造了中国豪华车史上的销量神话,便是精准洞察中国市场需求的有力证明。而今这种本土创新仍在延续,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确定一汽-大众的新车型规划,其旗下的捷达品牌,也将依托本地产业链优势,加速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的转型。
站在3000万辆的新起点,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总经理陈彬还发布了面向未来的系统规划,核心是加速向智能电动时代转型。一汽-大众将坚持“油电混共进全智”战略,计划未来五年推出近30款全新商品,其中新能源车型超过20款;但自从2026年起,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新增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包括6款纯电、2款插混、2款增程及1款燃油车型。
一汽-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并非简单跟进,而是基于自身技术积累的理性选择。在研发层面,一汽-大众完成了从早期的“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质变。在智能新能源时代,其不仅自主研发了SOA电子电气架构,还牵头主导研发01新能源整车项目。此外,定位为大众集团中国区混动能力中心的全自研混动中心,在双擎变速箱、1.5L混动专用发动机、Ni60电池等核心技术上均有突破性成果。
这意味着,规划中的产品将深度依托本土研发力量,例如大众品牌新能源车型将引入全新CMP电动平台并搭载本土定义的CEA电子电气架构;捷达品牌的首款纯电车型将采用一汽-大众主导的SOA架构。由此可见,一汽-大众在技术研发中正承担更多主导责任,将全球标准与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深度融合。
用户信赖:3000万个选择的力量
但对于市场而言,3000万辆不是冰冷的工业计数,而是3000万个中国家庭的选择与托付。
从父辈眼中那辆皮实耐用的捷达,到年轻人手里充满驾趣的速腾,再到成为许多家庭奋斗目标的豪华品牌代表之一奥迪,一汽-大众的产品早已超越了交通工具的属性。
它们参与了无数中国家庭的奋斗、团圆与成长,成为了他们生命里沉默而可靠的伙伴。
市场与客户的信赖构筑起了一汽-大众这座大厦,这是其穿越市场周期最宝贵的秘诀,也是其在2024年依然能斩获超160万辆销量,稳坐合资销冠的真正底气。
为感恩用户,一汽-大众在达成3000万辆里程碑之际,推出了“3000万用户感恩礼”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一汽-大众已累计向用户送出100台新车的1年免费使用权或置换全新座驾。在仪式现场,与会领导向30位客户代表颁发了专属“3000万辆客户勋章”。
第3000万辆的下线,既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从产品引入到本土化研发,从市场开拓到服务升级的全链路能力,从全球车型的引进者逐步成长为深度参与研发、定义本土化产品的行业支柱,一汽-大众打破了外资合作的“技术壁垒”,证明了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是“被动承接”,而是“主动融合、自主赋能”的过程;其角色转变代表了中国合资汽车企业,将从“市场换技术”走向“技术共创”模式。
从1991年蹒跚起步,到如今3000万辆荣耀;从家用汽车时代奠基者,到智能电动时代的探索者,一汽-大众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一部中国汽车产业进化史,它既是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中外合资合作共赢的典范,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在中国汽车工业从追求规模到注重质量转型的当下,一汽-大众的下一阶段,将检验其如何将三十四年的积淀,转化为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继续参与并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向新而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