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新能源车销量过半,龙头企业布局,赛道竞争加剧

11月的某个清晨,上海国金中心地下停车库。

空气里飘着微微的尘土味,白色灯光下,一排排车辆乖巧地插着尾巴进电口。

这不是老电影里的汽油味,是安静的电流声。

你如果站在一只猫的视角,能看到:一辆比亚迪汉,充电枪插得笔直,车主正用App远程监控电量,顺便在群里晒一句:“今年新能源销量占比破50%了,电动终于翻盘了。”

10月新能源车销量过半,龙头企业布局,赛道竞争加剧-有驾

这句话的背后,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行业数据,而是一场历时百年的汽车权力更迭。

你会不会好奇,“如果我是这位车主,或者是那个群里的潜水者,我到底在见证什么?”是买车习惯的变化,还是一场资本、技术与政策的三重角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2025年11月发布的那则简明新闻稿,拼出了当前汽车市场的DNA。

“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51.6%,首次突破半数关口。”冷静地看数字,这是一个分水岭——汽车行业正式进入了“电动主导”时代,比2020年规划提前5年。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变革不是靠喊口号和补贴砸出来的,而是产销数据实打实地堆出来。

2025年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01.5万辆和1294.3万辆,同比增长33.1%和32.7%。

出口量201.4万辆,同比激增90.4%,占汽车出口总量的35.9%。

如果你对这些数字没什么感觉,不妨这么想——全球每卖出3辆新能源汽车,有1辆来自中国。

听起来像是段子,但背后全是订单和集装箱。

我对这场“电动化主导”升级的理解,冷静得像一口被遗忘的冷水壶。

10月新能源车销量过半,龙头企业布局,赛道竞争加剧-有驾

行业的爆发不是单一因素推动,“政策+技术+市场”三轮驱动,台前幕后都很复杂。

政策端,补贴和税优像是连续剧里的主角,2026年购置税减半、以旧换新补贴,降低了消费者购车门槛。

这里没有什么“劝你买电车”的激情澎湃,只有一条条实用的政策,像是会计师递给你一份节省明细。

技术端,电动车的平均续航突破500公里,15分钟快充80%的技术量产,L2级辅助驾驶装配率超50%。

你可以不信新技术,但你很难抗拒“充电比喝咖啡还快”的便利。

比亚迪、赛力斯等车企率先盈利,终于让“赔钱赚吆喝”成为历史段子。

市场端,充电桩遍地开花,全国总量超1000万台,车桩比降至2.5:1。

续航焦虑是过去式,电池租赁、换电模式让钱袋子薄的人也能玩新能源。

作为一个喜欢用冷证据说话的人,我更关注的是产业链的价值重构。

整车格局方面,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超80%。

这里不是民族主义的胜利,而是现实市场的冰冷反馈。

10月新能源车销量过半,龙头企业布局,赛道竞争加剧-有驾

比亚迪、蔚来、理想的先发优势形成了品牌护城河。

传统车企也没闲着,上汽集团自主品牌销量占比升至64%,广汽埃安第三季度销量环比增长18.1%。

你如果是一个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老板,可能会在夜里突然醒来,发现订单满满的邮箱,净利润暴涨好几倍。

比如,海立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长625%-756%,继峰股份182%-238%,金麒麟222%。

这些数字背后不是谁家老板会做生意,而是新能源汽车浪潮带来的“被动红利”。

出口市场也升级了,从单纯贸易到“本地化生产+技术输出”,比亚迪在德国设研发中心,长城汽车搞出“10+3+N”全球化生产布局。

新能源汽车出口额突破500亿美元,成为外贸增长的发动机。

在资本市场,A股受益地图大致绘成四块:整车制造(比亚迪、赛力斯)、锂电池与材料(宁德时代、天齐锂业)、零部件与智能化(德赛西威、华域汽车)、充电桩与运营服务(特锐德、协鑫能科)。

如果你在股市里摸爬滚打,可能会发现:掌握核心技术、绑定头部客户、产能充足的公司,股价和业绩一起起飞。

此刻,产业链形势看似一片繁荣,但冷静的人都知道,每个拐点都有副作用。

政策发力的期限、技术突破的天花板、出口增长的不可持续性,都是埋在地毯下的“证据”。

10月新能源车销量过半,龙头企业布局,赛道竞争加剧-有驾

比如,产业集中度提升,意味着小品牌难以生存,行业马太效应加剧;技术创新再快,电池安全和原材料价格依然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你能看到头部企业笑着数钱,也能看到数百家小厂在冷风中关门。

理性地说,任何赛道的黄金时代都不是所有人的黄金时代。

说到这里,不得不承认,新能源汽车的火爆,多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悬疑剧。

观众手里的数据像线索,资本市场像是犯罪现场,谁能活下来,谁能成为下一个“嫌疑人”,不是靠运气,更像是靠一连串严密的“证据链”。

作为一个旁观者,职业习惯让我总在数据背后寻找意外的小插曲。

比如,某个充电桩老大定价太高,用户宁愿开两公里去别家;某地政策调整,补贴一夜缩水,新能源车主群里比拼谁先薅到最后一波羊毛。

这不是新闻里的胜利呐喊,是现实里的默默算计。

我承认,汽车行业的“百年变革”,对每个人来说,都带点黑色幽默。

买车的人在算计补贴,卖车的人在和技术赛跑,资本在做短线博弈,政策制定者则像在写一份永远有余地的答案卷。

作为一个专注证据和逻辑的人,我甚至怀疑,这场“电动化主导”是不是一场被动的时代选择,而不是主动的技术革命。

10月新能源车销量过半,龙头企业布局,赛道竞争加剧-有驾

毕竟,行业拐点从来都不是剧本写出来的,而是现实一步步推出来的。

写到这里,冷静如我,也难免想象一个悖论:当所有人都在讨论电动汽车的便利和红利,是否还有人关心“电动化”之外的出行生态?

比如,未来的城市是否还需要那么多车?

交通系统是否会被“智能共享”重新改写?

汽车产业的巨头们还能守住自己的护城河多久?

所以,这场新能源汽车的盛宴,究竟是一次技术理性胜利,还是一场资本市场的分赃游戏?

如果你是行业里的参与者、旁观者、甚至只是一个买车的人,是否愿意相信,这一切的繁荣是可持续的?

或者说,当行业拐点成为新常态,谁还在乎下一个拐点是不是会来得更快、更冷、更出人意料?

我的答案很简单——在数据与逻辑的世界里,冷静不是冷漠,克制不是无情。

留点怀疑,才是对行业最温柔的敬意。

你如何看待这场“电动主导”时代?

你相信它会是一剂长期药方,还是一场及时雨?

这或许,比销量数据和出口增速,更值得每个人思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