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发生后,你是不是会问,零跑每个月交付五万多辆,这么牛,这背后到底靠的是什么?又为什么朱江明频频露脸,一会儿是销量破五万,一会儿是累计接近百万?难道真的就只是车卖得多这么简单?还是说,这中间有门道,是复制得了的“方法论”?
零跑的做减法造车,跟大部分同行的路子还真的不一样。你看,别的厂商追风口,眼睛发红,一会儿搞个旗舰,一会儿出新玩法,产品线恨不得下午刚开完会,晚上就能推上天猫。而零跑这几年你有没有发现,他没怎么折腾花哨新车,也没整那些营销噱头,表面上很“佛”,把事情都做得特别实在。有人可能觉得,这是不是摆烂啊,只顾省钱?但你要是真懂点做生意的道儿,还真就知道,去哪儿动刀、什么才该砍,其实比多做点什么更难。
你想,造车这么大的买卖,最核心的逻辑无非还是那几个:成本、效率和可持续。有人讲,做加法最容易,爆款多上一点、配置再堆一堆、渠道再开几家,眼看着销量冲一把;但你仔细想,这种路子其实有很大的隐患。每添一个功能每加一个车款,后面的研发、采购、生产、服务就都得跟着提上去,万一哪段链条没跟上,不但利润薄,还容易整个盘子失控。中国这两年新能源汽车的洗牌,哪个不是折腾过度最后亏到吐血?不是亏钱就是亏时间。
朱江明这个人,他本质上是个工科男,脑子里一直盛着“效率”二字。造车不是去造一个垫子一把就能出十几个花样的沙发,而是日复一日地跟钢板电线打交道。你看他上镜时那股劲,没几个营销词儿,也不跟你唠梦想,张嘴闭嘴全是交付的数字,工厂的产能。这种人的性格,决定了零跑不咋会搞那些飘在天上的故事,大部分时候就整一个事儿——怎么让每一块钱都花在刀刃上。
其实减法造车听着简单,做起来多难?你得先有勇气说“不要”,这世界哪有不贪心的老板?你想,副驾屏能装就装一个,手机支架能加就再来一个,车展上让人多摆几个pose,客户多买一台心里还挺美,但零跑偏偏说,副驾屏没用,我就砍了,成本直接省下几千块。你操作频次不高,就是个摆设,消费者还没觉得丢了啥。
这背后其实是营销跟生产两个逻辑的交锋。你信不信,每家车企都拿过调研报告,“某某配置绑定销量提升、某某按钮带动营销关注”,但零跑就敢“逆流而上”。你觉得副驾屏能吸引年轻人,他觉得大部分人一年都不一定点三下;你玩拼图讲配置,他直接用平台化造车模式,把智能座舱、驾驶域、动力域打包变成一块积木,拼一拼就变新车。这种对于标准化的痴迷,说白了就是“造好用的车,让工厂造得便宜,让用户一年到头养车不闹心”。
实际上,这套减法对于零跑来讲,才是最关键的战略护城河。很多新势力做到月销一两万就顶天了,零跑为什么能连着六个月销冠?首先是成本控制到位了,谁都想做百万黑马,但你车一台就亏上万块,谁敢拼老命卖?零跑成本低,一季度平均算下来,一台车也就八九万,同行多花了三五万那是常态。你渠道用的也是“筛选优质店”,不是说见家长一样谁都收进门,资金不行、有风险的坚决不要。说白了,这就是在整个生态里“优胜劣汰”,只让能干事的人站着队头。
不过你千万别以为减法就是只砍成本,省钱省到客户啥也没得用,这样干两三年一定死得快。零跑做减法,其实背后是围绕着“核心价值”不断打磨:你花的每一分钱,最后都让用户觉得“物有所值”,比如智能驾驶这个大坑,别人在那瞎折腾地图数据,他直接下死力气,团队从两百人拉到五百人,有九成都是985/211硕博,真正拿技术跟你硬刚。你能感觉到,零跑不是靠花样本事活着,是靠“基础能力”硬实力活着。
很多人只看到销量猛增,却忽视了这中间一个很关键的门槛——月销六万的天花板。新势力这些年没有一个企业能够长期突破这关,就是因为渠道和产能的压力像一把无形的刀,随时能把增量斩成负担。零跑这个阶段,你看他不是越卖越累,反倒越卖越轻松,背后就是平台化和标准化,“减法”带来的反身效应:成本降了边际利润升了,三费线(管理费、销售费、研发费)同步往下走,规模上来每一台车都能多赚点。
你试想一个问题:“你是老板,愿意一年卖一千台每台赚十万,还是卖一万台每台赚两千?”大多数人选后者,但没人敢走这路。零跑现在的打法其实是第一个真正建立起规模与效率闭环的企业:规模上了不亏钱,效率提升还能把精力腾出来干点更高价值的事,比如智能驾驶、模块化平台、技术底座。这不是中国新势力没想到,而是大多数人过不了“放弃鸡肋”的那道关。
减法的意义其实也不只是数字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成熟了整个企业的“内功”。你去看互联网公司的成长路径,阿里最牛的是“中台”,抖音最狠的是“算法”,零跑拼的则是“平台化造车”。当把造车这件事拆成模块,标准化运作之后,企业最大的敌人不是市场变动,而是自己的懒惰。你只要敢进步,都能把降本增效的成果变成利润,形成正向循环。这种模式极大程度上激活了企业活力,也让零跑在新势力里独树一帜。
有时候我们太习惯在表面找原因,总觉得销量起来了就是产品牛,广告厉害,其实不然。销量是一个结果,本质是你有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时代用户到底要什么,他们买车不是为了跟风,而是真正要用,用了还得能养得起,用着不闹心。零跑通过减法,把所谓的“用户需求”重新做了一次解构:哪些是伪需求,哪些是真需求。不用的功能坚决砍掉,用户真的想要的智能驾驶、便利配置、车内空间、可靠耐用通通留着,价格还比同行低。这种方法说白了是一种定力,一种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敢于坚持自己的定力。
市场最终会奖励那些有定力的公司。零跑眼下正在往百万销量冲刺,这不是个小数字,背后是整个体系流程、供应链、品牌力的白刃战。他可能不是最懂营销的,但一定是最懂怎么让企业活得久的。你再回头看,新能源这些年头部变迁,谁不是折腾得天花乱坠,到头来一地鸡毛?但做减法,往往最后才能见到“真金”。
所以你说,这种路子值得新势力们学吗?当然值得。但更关键的问题是,你有勇气吗?你懂得什么时候该“不要”吗?你能舍弃那些沉没成本,专心搞技术、拼效率、做标准吗?这个世界优秀公司从来都不是最贪心的那个,而是最懂得拒绝诱惑,把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率的。朱江明和零跑用减法造就了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熟透了以后,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造车新势力”的范本。
我始终相信,企业的本质不是越做越多,而是能在有限边界里,做出最好的选择。你看着零跑下一步会不会杀进千亿市值,会不会年内实现净利润持续增长,答案其实已经写在他们每一次“做减法”的决策里了。等你看到他们走到更高峰的时候,你再回头琢磨,现在就得开始做减法。你觉得呢?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