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重罚中国新能源,因维修数据不公开,国内用户修车难

这几天突然冒出来个热闹事,各大新能源汽车品牌,像比亚迪、极氪、小鹏、Smart、零跑,在澳大利亚一下子被集体罚了四千多万人民币,理由很简单——人家国家规定,所有车企都得把维修和技术数据掏出来,有了毛病,第三方修理厂也能进场帮你修,不用死死盯着那个4S店。可五家中国品牌要么磨磨唧唧不给数据,要么各种糊弄,让人家澳洲监管部门火了,直接端出罚单。

为什么澳洲罚得这么狠、国内却风平浪静?这个事挺有意思,是不是我们觉得“老外事多”?是不是我们觉得“自己人自己修”?刚好,这事挺能引出个老问题:你买了辆车,到底是你的,还是某种程度上还归公司?你有没有权利选谁修、修多贵?

在澳大利亚,专门有个部门盯着这事。人家就要维修权透明,管你什么高科技电动车,只要是卖给澳洲用户,就得把修车的“秘籍”公开,不然不是垄断是什么?本田,上杆子想耍滑头,去年被逮了也没跑掉。你说这规矩是不是揪得有点严?换位思考一下,国外就是怕厂家太强,把售后玩成生意垄断。这样一来,本地的修理厂有活路,消费者也不用被4S店一刀切,怕修车贵他们都替你操心。

可是看看国内,整个生态跟国外像是平行时空。大家都知道,电动车比燃油车更吃技术壁垒,动不动就是“三电系统”,什么电池、电驱、电控,普通修理厂进不去;什么数据接口、维修手册,谁都捂得紧紧的。不让你第三方修,你只好找官方服务站,结果就是价格贵得要命。光是换个保险杠,就能让你掏上几千块。为什么大家心里憋了气,但就是没人闹?甚至有些人还觉得这样挺安全,谁敢去外头小作坊乱修?

想想看,这是利益格局使然。厂商说自己“承担质量安全”,其实有点像“你不用操心修下来啥问题,但必须在我这儿掏钱”。这种思路到底合理吗?如果技术确实复杂,但数据完全不让社会修理厂沾手,最后只会让所有人——用户和修理行业——都变得非常被动。厂家承包了所有维修资源,就可以随便定价,缺个小配件都让你买个总成。还有些品牌,官方只愿意放出有限的故障码,想要深入看数据还得交订阅费。安全是真有安全,但利益分配更明显。

澳洲重罚中国新能源,因维修数据不公开,国内用户修车难-有驾
澳洲重罚中国新能源,因维修数据不公开,国内用户修车难-有驾

那么就要问了,买车到底是不是拥有了“处置权”?你买了苹果手机,不愿在官方店换电池,也还有无数手机修理摊便宜帮你弄到原装配件。为啥车不能?修车不是只有“技术风险”,更有“价格风险”。如果大家都依赖大厂,社会维修网就被扼住地脉,保险公司也变成厂家定价的受气包,一旦你车出了点毛病,所有周边服务都要跟着厂家指挥棒转。

更奇怪的,是这类问题在国内居然没多少大事引发。法条上早提了“反垄断”,现实却几乎没动静。中国新能源汽车都快两千万量了,理论上个体用户逐年增多,但是类似澳洲“必须公开维修数据”这类制度始终没立起来。为啥呢?一是消费者习惯了,觉得“官方更保险”,官方维修点的价格贵点也能接受;二是市场结构被品牌牢牢掌控,第三方维修连门都进不了。当然,也有些法律上的限制和偏见,“安全问题大”是厂商经常挂在嘴边的理由。可是你再想想,难道国外就不怕安全?还是说人家觉得用户权益更重要?

别忘了,国外早就掀起过一波波“维修权自由运动”,特斯拉在美国被用户告过多少次,因为不给第三方修理厂放开数据,甚至控制售后零部件供应。维修壁垒不是单纯的科技进步,更是一种躲在垄断后的利润转移。每多一道壁垒,终端价格就多加一层。你想省钱,最后发现便宜无门,只能接受品牌官方的定价捆绑。

其实这些年国内什么价格透明,什么用户选择权,大家“看着都知道”,可真到新能源维修环节时,还是厂商一家独大。还有很多三电系统小毛病,第三方修理厂有心但没法下手——不是没技术,而是根本拿不到数据。你以为是技术壁垒,实际上是“壁垒里的生意”。别说小修理厂,就算保险公司这么大的系统,也得被厂家“上游定价”绑死。

说到这儿你会问,难道我们就要永远这样下去?其实前段时间,国内反垄断法修订早就放了个口风,说要针对新兴技术加强监管,可具体到新能源车修理权,事情就是无声无息。是不是我们太“宽容”?是不是觉得“电动车才刚流行,大家慢慢适应”?其实用户权利不该是“仓促赶时间”,而应该是“能不能立刻享有公平待遇”那回事。

很有意思,很多车企被澳洲罚了后马上开窍,临时推着在澳洲本地开通数据接口,赶紧上线合规维修平台,目的很简单,就是让监管部门满意。有人说,这不是好事吗?企业在海外也学会了尊重规则。但反观国内,用户这一头就像没事人一样,连媒体声音都稀稀拉拉。要么官方说技术敏感,要么消费者不敢尝试外面修理,怕影响质保。中国市场大的吓人,用户却常常被“技术服务”捆住手脚。

我们得重新思考,国外的规则到底哪点值得借鉴?维修权开放,能不能像手机号自由携号一样成为基本权利?如果一辆车非得官方才能修,那小型修理厂、保险公司、零部件渠道都会被边缘化,最后整个维修市场都被“品牌直营”一锅端。你觉得这没问题,可明天你车出点小剐蹭,看着五六千、七八千的报价单,你还会觉得合理吗?更严重一点,将来新能源车保有量再翻一倍,被官方“控制维修价格”的群体只会更多,那时想改就难了。

其实解决起来没那么难,无非两条路,一是企业自己转变思路,把安全、数据都规范化公开,让第三方有机会参与,不是说谁都能随便拆你电池,而是在安全监管之下让用户有第二条服务路可走;二是行政力量介入,监管部门明确要求技术、数据必须“有条件开放”,不能只有官方能看懂维修手册、读懂故障码。这也是国际市场普遍做法,品牌没办法左右市场规则,就得学习怎么“公平让渡权限”。保护用户利益和市场多元,就是推动创新和长远生态。

有些人反驳,说维修权开放就容易被乱修烂修,带来安全隐患甚至事故,厂家就得承担连带责任。其实这事不难解决,国外早就没厂商哪怕什么都能修,出了事算谁的责,保险、监管都分得清。现在的技术封锁,已经比“安全焦虑”多出了太多利益算计。我们不能做事只为保护大厂牌、怕麻烦就把用户一脚踢开。

澳洲重罚中国新能源,因维修数据不公开,国内用户修车难-有驾
澳洲重罚中国新能源,因维修数据不公开,国内用户修车难-有驾

总结来说,每一次海外罚单都是镜照国内。品牌们在国外能变得“又快又乖”,一到国内立刻打回原形,不是不懂规则,而是看谁容易“讲道理”。要做世界新能源大厂,表面风风光光,售后问题更得硬气。买车用车,最根本答案就是:你是不是有权利选择修理渠道,是不是有权利谈服务价格,是不是能不被技术墙捆得只许花巨款?

放眼未来,谁能做到技术透明、维修公平,谁就能成为真正的全球玩家。国内市场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前夜,如果还把维修权当作“品牌专享福利”,那哪怕车再好,也终究是“价高伤心”的冤大头。买车的人越来越多,修车的人不能越来越少,大家都是这个市场的一部分。明天你去修车,如果发现自己只有一条路可以选——那真的得问一句,这路通到谁的兜儿里?

澳洲重罚中国新能源,因维修数据不公开,国内用户修车难-有驾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