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猛士917在阿拉善完成21次飞跳测试,车身完好驾驶员腰椎受伤,背后是84.7亿合资公司押注的电动越野赌局
车从斜坡飞出去,四轮腾空,落地。驾驶员感觉腰被锤了一下。
再来一次。起飞,落地,腰又被锤了一下。
第21次落地后,测试组发现驾驶员脸色不太对。去医院检查,腰椎受伤。回头看车,底盘完好,悬架系统没任何异常。
这是猛士917在测试场上发生的事。工程师本来想测出底盘的极限在哪儿,没想到人的骨头先到极限了。
电动越野车这几年一直在找自己的活法。油改电那一批产品,电池包挂在底盘下面,涉水都得小心翼翼,更别提真往野地里开。车主心里都明白,那些车最多算是能跑烂路的城市SUV,离真正的越野还差口气。
东风搞的这套MORA平台,从底层就换了个思路。车身和底盘分开设计,中间靠线控技术连接。底盘可以单独针对越野做优化,不用迁就上面的壳子。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转弯半径——5.1米。山路上转不过弯的时候,这车能横着挪,能原地掉头。看着像科幻片,开起来倒是挺实用。
四个电机,轮边扭矩16000牛米。爬45度的坡,理论上能上去。但这种坡度,大部分人看一眼就会脚软。数据是数据,敢不敢用是另一回事。
他们给电动越野加了个两档变速箱,这在行业里不多见。电机虽然起步扭矩猛,但长时间输出会遇到瓶颈。沙地里连续冲坡,电机发热、功率往下掉,这些都得面对。有变速箱在,至少能在不同路况下切换到更合适的传动比。听着不复杂,但愿意这么干的厂家不多,因为增加机械结构意味着多一层故障风险。
涉水深度900毫米,电池包做了热电分离,电芯和冷却系统物理隔开。IP68防水,泡水里1米深还能工作。话是这么说,真遇上深水,估计多数人还是会犹豫。
续航问题用了个折中方案。纯电版应付日常和短途越野,增程版加个1.5T混动发动机,号称CLTC工况下能跑1300公里。这个数字够从北京开到阿拉善,再折腾一圈回来。不过CLTC是工况测试,实际开起来会有出入。沙漠冲坡和高速巡航,能耗完全是两码事。
华为那套东西整合进来了。鸿蒙座舱、智驾系统、通信技术。那个鲸鳍通信技术据说在弱网环境下信号更稳,对无人区穿越来说,这可能比四驱锁止更管用。迷路的时候,导航和通信比马力重要得多。ADS智驾在越野场景能干什么,现在还不好说,得看后续表现。
84.7亿的合资公司,东风、襄阳政府、华为,三方绑在一起押注电动越野这条赛道。东风占股52%,技术和车型平台都是他们的,襄阳政府出资本,华为提供智能生态。这个模式能不能跑通,现在下结论还早。
市场数据倒是有点意思。2024年中国越野车销量94万辆,同比涨了70%。猛士M817上市5小时,大定3700辆。看起来需求确实在那儿,但需求和接受度是两回事。
回到那个测试故事。车比人先撑住,说明硬件可靠性可能已经不是最大问题了。真正的考验在使用习惯、维护成本、还有人对新技术的信任感上。
买台越野车,不是为了证明它能飞多高。而是想知道在关键时刻,它会不会掉链子。这个答案,大概还得市场来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