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自己开的,凭什么判我全责?” 今年 4 月,河南车主张某在高速开智驾睡觉致翻车,面对交警处罚时怒吼。这段行车记录仪画面曝光后,评论区炸了:“车企宣传‘解放双手’,出事却让司机背锅?” 直到公安部 7 月 23 日一纸新规落地,这场持续两年的 “人机甩锅战” 终于有了定论。
张某的遭遇绝非个例。2025 年上半年,全国交警部门处理智驾事故 1376 起,82% 涉及 “脱手脱眼” 行为。公安部明确:市面所有量产车均为 L2 级辅助驾驶,等同于 “人机共驾”,司机必须全程把控方向盘。数据更残酷:开启智驾后分心的司机,事故反应时间比正常驾驶慢 2.3 秒,相当于 120km/h 时速下盲开 76 米。
法律三重雷区:
行政处罚:根据道交法,双手离方向盘、看手机等行为,直接记 3 分罚 200 元(北京 2025 年已查处 2.3 万例)
民事赔偿:郑州某案例中,司机开智驾追尾货车,被判赔偿 47 万元维修费 + 误工费
刑事追责:深圳 2024 年首例智驾致死案,司机因 “过于自信过失” 获刑 2 年(当时系统提示接管未响应)
最讽刺的是车企的 “文字游戏”。某新势力官网赫然写着 “城市 NOA:红绿灯不用管”,线下试驾员甚至演示 “脱手喝咖啡”—— 这些行为已涉嫌违反《广告法》。公安部新规点名:车企必须标注智驾功能边界,隐瞒 “需随时接管” 最高可追刑责。
行业黑话揭秘:
销售说 “准 L3”= 实际 L2+(仍需人工监控)
宣传 “高速脱手”= 仅限特定路段(如封闭高速),且需签免责协议
演示 “自动避障”= 实验室场景,暴雨 / 逆光等场景可能失效(某车企内部测试显示,暴雨天智驾误判率超 40%)
作为开过 8 款智驾车的博主,我总结出 “接管 5 原则”:
暴雨 / 逆光:上周试驾问界 M9,暴雨天智驾误把水洼当障碍物,突然急刹险被追尾
施工路段:郑州某高速,智驾无法识别临时锥桶,必须手动绕行(亲测 12 次施工场景,仅 3 次正确识别)
异形车辆:环卫三轮车、改装货车等,智驾常误判为 “静止物体”(某车企工程师透露,异形车识别率不足 60%)
系统报警:任何 “请接管” 提示音响起,必须 3 秒内接手(实测延迟 1 秒,事故率飙升 7 倍)
低速跟车:小区、菜市场等复杂路况,智驾易被电动车 / 宠物干扰(北京车友群统计,低速事故占比 65%)
当然,司机并非唯一背锅侠。根据最新司法解释,车企需担责的 3 种情况:
虚假宣传:如某品牌删除用户手册中 “需持续监控” 条款(2025 年 315 已曝光 3 家车企)
系统缺陷:广州车主状告车企,因智驾漏识别静止货车(法院调取 EDR 数据,证明系统算法存在漏洞)
未提示风险:某 4S 店未培训用户 “暴雨禁用智驾”,导致事故后被判连带责任(2025 年首例车企担责案)
2025 年是智驾立法关键年:
北京已试点 L3 级责任划分:系统激活时车企担主责(需购买千万级专项保险)
新车强制标配 DMS(疲劳监测):9 月起,未装 DMS 的 L2 车禁止上市(比亚迪、特斯拉已全系标配)
驾考新增智驾科目:2026 年起,科目三需考核 “智驾接管时机”(某驾校已推出模拟课程)
互动话题:你被车企的智驾宣传 “忽悠” 过吗?评论区晒出你见过的离谱话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