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门把手:科技噱头还是实用倒退?

近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直播中公开“炮轰”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直言其“弊大于利”,引发行业热议。这一争议不仅关乎设计美学,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创新浪潮中,车企如何在“科技感”与“实用性”之间寻找平衡的深层命题。

隐藏式门把手的“三宗罪”

魏建军指出,隐藏式门把手看似是“风阻优化”的创新,实则问题重重:

1. 安全风险:依赖电力驱动的门把手在碰撞或断电时可能失效,导致车门无法打开。此前已有多起电动车事故因门把手故障延误救援,甚至酿成悲剧。

2. 环境适应性差:北方冬季冰雪天气下,隐藏式门把手易被冻住,车主需费力融化冰层才能开门,严重影响出行效率。

3. 成本与可靠性:复杂结构导致维修成本高昂(单次维修费用超千元),且故障率高于传统门把手。

更尖锐的是,魏建军认为其“唯一卖点”——降低风阻的效果微乎其微。“风阻系数减少0.01Cd,续航仅提升约5公里”,对动辄续航500公里以上的电动车而言,这一优化几乎可忽略不计。

隐藏式门把手:科技噱头还是实用倒退?-有驾

车企的“跟风”与“觉醒”

隐藏式门把手曾被视为高端电动车的“标配”,特斯拉、蔚来等品牌率先采用,国产车企亦争相效仿。其背后逻辑是:

营销需求:通过“黑科技”标签提升产品溢价,调研显示隐藏式门把手可使消费者心理价位提高5%-8%。

设计潮流:取消物理按键、追求极简外观成为行业风向,门把手作为“传统符号”首当其冲被颠覆。

然而,用户痛点倒逼车企反思。2024年以来,宝骏云海、五菱星光S等车型回归传统门把手;问界M8推出“半隐藏式”设计,保留机械解锁功能;大众ID.7等车型则采用触控+实体按键的折中方案。这印证了行业趋势的转变:实用主义正在反扑“伪科技”。

隐藏式门把手:科技噱头还是实用倒退?-有驾

创新不应以牺牲体验为代价

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本质是汽车设计理念的碰撞:

用户思维缺失:车企过度追求“颠覆性创新”,却忽视高频使用场景的体验。例如,冬季开门困难、触控屏操作分心等问题,直接降低用户满意度。

安全与成本的权衡:为追求轻量化与低风阻,车企牺牲了机械结构的可靠性。而维修成本转嫁至用户,进一步加剧矛盾。

值得警惕的是,类似问题并非孤例。触控屏取代实体按键、全景天幕取消遮阳帘等设计,均因忽视用户真实需求引发争议。正如大众汽车设计总监明特所言:“汽车不是手机,操作直觉性比炫酷更重要。”

隐藏式门把手:科技噱头还是实用倒退?-有驾

回归本质,方得长远

魏建军的“反跟风哲学”为行业敲响警钟:技术创新应以解决痛点为前提,而非制造新的麻烦。隐藏式门把手的兴衰证明,脱离用户需求的“伪创新”终将昙花一现。车企若一味追逐风口,忽视基础体验,恐将重蹈当年“PPT造车”的覆辙。

毕竟,汽车的本质是交通工具,而非科技玩具。唯有在安全、实用与美学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