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汽车圈近那件让人津津乐道的事儿!咱们的长城汽车大佬魏建军,在采访里那句话,简直让吃瓜群众们惊掉了下巴!他说:“整车厂里有电池能力的只有两家,我们算一家……”这话一出来,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另一家,不就是比亚迪嘛!
想当初,长城和比亚迪那可是“冤家路窄”,从油箱问题到各种“口水战”,两家那关系,简直比婆媳还微妙。可谁能想到,在动力电池这块儿,两家竟然“意外”达成了共识。这背后,可藏着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深层逻辑呢!
咱们先来看看比亚迪的弗迪电池,那可是硬核到没朋友!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榜单上,宁德时代老大,弗迪电池紧随其后,排名第二,这成绩,杠杠的!反观长城旗下的蜂巢能源,虽然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五,但和弗迪电池比起来,那差距,就像学霸和普通优等生,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不过话说回来,比亚迪能把新能源汽车销量做到年销500万辆,这自产自销的底气,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他们的刀片电池,安全性杠杠的,还能轻松应对兆瓦闪充,连小米汽车、特斯拉都抢着用,这实力,谁看了不迷糊?
而蜂巢能源呢?虽然也给零跑、理想这些新势力供货,但长城自身新能源转型速度跟不上,多少还是限制了电池业务的发展空间。
这场“被动承认”背后,其实藏着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深层逻辑。现在能在新能源领域站稳脚跟的自主品牌,要么像比亚迪这样全栈自研,要么就是有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这些头部供应商撑腰。那些还在靠外购电池的车企,早就被挤出了主流赛道。
不过要说这事大的看点,还不是两家的电池能力对比,而是当魏建军说出那句话的时候,等于默认了比亚迪在核心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现在回头看这两年的商战,说是举报风波,倒更像是一场行业话语权的争夺战。长城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积累的技术优势,面对电动化浪潮时显得力不从心;而比亚迪通过提前布局三电技术,反而在换道超车中占据了先机。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魏建军会在采访中特别强调电池能力——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掌握核心三电技术已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不过有趣的是,就在魏建军承认比亚迪电池能力的同一天,网上爆出长城汽车新一代固态电池实验室落成的消息。这波操作怎么看都像是商业竞争中的经典“防御性进攻”,嘴上承认对手实力,暗地里却在憋大招。只是不知道面对比亚迪已经装车测试的60Ah全固态电池,长城的固态电池能否后来居上?
这场看似被动的“承认”,实际上揭开了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深层逻辑。当行业从“发动机+变速箱”的机械时代转向“电池+电驱+电控”的三电时代,传统车企的转型阵痛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剧烈。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制造经验,在电动化浪潮面前可能瞬间变成转型包袱。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全栈自研的比亚迪模式更能持久,还是长城这种逐步转型的传统巨头更有后劲?各位老司机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