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变成历史,当历史成为转折点,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这一刻的成败,而是这一刻背后的商业逻辑。"
刚刚过去的2025年上半年,全球汽车行业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比亚迪上半年累计销量近214.6万辆,继续领跑全球汽车市场,也是全球唯一一家上半年销量超200万的中国车企。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累计销量超72万台,仅在纯电车型的对垒上,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已超越特斯拉30万台,是其销量的1.4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增长趋势:上半年比亚迪纯电销量同比增长41%,特斯拉同比下降13%,曾经领跑全球电动车市场的特斯拉,已然交出了电动车销冠的王座。
这不仅仅是两家公司的销量竞争,而是一个关于"后发先至"的商业样本。从这个数字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商业逻辑?中国制造业是如何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历史性转变的?
一个销量数据背后的三重逆转
市场格局的逆转:从仰视到俯视
回想2020年,特斯拉刚刚在上海建厂时,马斯克曾经说过:"中国的汽车企业最接近特斯拉。"那时的比亚迪,年销量还不到特斯拉的一半。短短5年时间,这个判断完全颠倒了。
比亚迪已连续三个季度夺全球新能源纯电销冠,力压特斯拉。这意味着,比亚迪不仅仅是在某个单季度超越了特斯拉,而是建立了持续的领先优势。
数据对比更加触目惊心:
销量规模:比亚迪214.6万辆 vs 特斯拉72万辆,差距达到3倍
增长趋势:比亚迪+41% vs 特斯拉-13%,一升一降形成54个百分点的差距
市场份额:比亚迪已经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约15%的份额
技术路线的逆转:从跟随到引领
特斯拉曾经凭借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和自动驾驶技术定义了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但比亚迪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
垂直整合 vs 专业分工
特斯拉模式:专注核心技术,供应链外包,追求单点突破
比亚迪模式:垂直整合,从电池到芯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DM-i混动技术、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每一项都在重新定义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不仅自用,还对外供应,形成了技术输出能力。
商业模式的逆转:从单一到多元
特斯拉一直专注于纯电动车的单一赛道,而比亚迪采用了"纯电+混动"的双轮驱动策略。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插电混动车型销量超过100万辆,几乎与纯电销量平分秋色。
这种策略差异反映了对市场的不同理解:
特斯拉:认为纯电是终极解决方案,混动是过渡技术
比亚迪:认为在相当长时间内,混动和纯电会并存发展
事实证明,比亚迪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更加准确。
中国制造"反超逻辑"的四个关键要素
第一要素:供应链掌控力
华为的通信设备启示录
要理解比亚迪的成功,我们可以回顾另一个中国企业的崛起故事——华为。从四大设备商财报综合来看,华为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各业务板块发展稳健,一家独大格局显著;中兴通讯整体业务持续上扬,保持营收利润双增长;爱立信诺基亚则同时陷入营收利润"双降"的尴尬时刻。
华为是如何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供应商的?核心就是供应链的垂直整合能力。华为不仅做设备,还做芯片、做操作系统、做全栈解决方案。
比亚迪走的是同样的路径:
电池:从磷酸铁锂到刀片电池,完全自主研发生产
芯片:IGBT芯片自主设计,打破国外第二要素:本土化创新能力垄断
电机电控:全栈自研,成本和性能都有优势
整车制造:从模具到总装,全流程可控
供应链掌控的三重价值:
成本优势:去除中间环节,直达最优成本结构
技术协同:各环节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系统性优势
响应速度:市场变化时能够快速调整,避免供应链瓶颈
相比工业机械臂的单一功能,人形机器人追求“通用性”,却牺牲了效率与稳定性。人类手臂的灵活性源于肌肉、韧带与神经的复杂协同,机器人却难以复制。例如,线束整理、涂胶等柔性任务,需微妙的手部力度与视觉反馈,机器人往往力不从心。
第二要素:本土化创新能力
特斯拉的技术创新更多体现在"从0到1"的突破,比如电动汽车的概念普及、超充网络的建设、自动驾驶的探索。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工作。
但比亚迪的创新更多体现在"从1到100"的工程化能力:
刀片电池:不是发明了新的电池技术,而是通过结构创新解决了安全问题
DM-i技术:不是发明了混动,而是通过系统优化实现了更低的油耗
CTB技术:不是发明了电池包,而是通过集成设计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这种创新模式的优势在于:实用性强、成本可控、量产性好。
第三要素:市场适配能力
全球化 vs 本土化的战略选择
特斯拉采用的是标准化的全球战略: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定价策略、同样的服务模式,在全球市场推广。这种策略的优势是规模效应明显,但缺点是难以适应不同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比亚迪采用的是本土化的全球策略:
中国市场:从A00级到D级全覆盖,价格区间从7万到50万
海外市场:根据当地需求定制产品,比如欧洲市场的右舵车
B端市场:大巴、卡车、叉车等商用车全品类布局
这种差异化策略让比亚迪能够在不同细分市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四要素:政策协同效应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的系统性支持:
补贴政策:降低消费者购买门槛
双积分政策:强制传统车企转型
基础设施建设:充电桩网络快速铺开
产业政策: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但更重要的是,政策与企业战略的高度协同。比亚迪的技术路线选择、市场策略制定、产能布局规划,都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一致。
特斯拉困境:创新者的窘境如何破解?
"创新者窘境"的经典表现
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成功企业往往会被自己的成功所困,最终被新的颠覆者所超越。特斯拉目前的困境,正是这一理论的经典表现。
技术路线的固化特斯拉在纯电动、自动驾驶、直营模式等方面的坚持,曾经是其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武器。但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坚持反而成了包袱:
纯电路线:在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混动更受欢迎
自动驾驶:技术复杂度超预期,商业化进展缓慢
直营模式:在海外市场面临渠道建设成本高的问题
产品更新节奏的滞后特斯拉的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长:
Model S:2012年发布,至今13年
Model 3:2017年发布,至今8年
Model Y:2020年发布,至今5年
而比亚迪几乎每个季度都有新产品发布,产品迭代速度远超特斯拉。
从诺基亚的覆辙看特斯拉的未来
诺基亚的衰落逻辑2007年,诺基亚还是全球手机市场的绝对霸主,市场份额超过40%。但短短6年后,诺基亚就将手机业务卖给了微软。
诺基亚失败的核心原因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太慢:
坚持Symbian系统,错过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变革
坚持硬件制造优势,忽视了软件生态的重要性
坚持既有商业模式,没有及时调整战略方向
特斯拉的相似之处
坚持纯电路线,可能错过混动市场的机会
坚持自研芯片,可能在AI算力竞争中落后
坚持直营模式,可能在渠道下沉中失去先机
特斯拉的破局之道
学习华为的"生存哲学"华为面对美国制裁,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向死而生":
技术突围:鸿蒙系统、麒麟芯片、5G专利
市场突围:从2C转向2B,从消费者市场转向企业市场
生态突围:构建HMS生态,减少对谷歌生态的依赖
特斯拉也可以考虑类似的策略:
技术多元化:不只是纯电,也要布局混动、氢能等技术路线
市场细分化:不只是高端市场,也要进入中低端市场
生态开放化:开放充电网络、开放自动驾驶技术,构建行业生态
中国制造"反超逻辑"的普适性思考
从"微笑曲线"到"武藏曲线"
传统的"微笑曲线"理论认为,制造业价值链中,研发和品牌营销的价值最高,生产制造的价值最低。所以很多企业选择专注两端,外包中间的制造环节。
但比亚迪的成功,提出了一种新的价值分配模式——"武藏曲线"(以日本剑圣宫本武藏命名):掌控全价值链,在每个环节都要有竞争优势。
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是:
规模效应:全产业链布局,每个环节都有规模优势
协同效应:各环节深度集成,形成系统性竞争力
风险控制:关键环节自主可控,避免供应链风险
"后发先至"的四个必要条件
通过比亚迪超越特斯拉、华为超越爱立信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企业"后发先至"的四个必要条件:
条件一:足够大的本土市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通信市场,这为企业提供了试错和迭代的空间。在本土市场练兵,然后再去全球市场竞争。
条件二: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中国制造业经过40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从原材料到零部件,从设备到工艺,都可以在国内找到供应商。
条件三:持续的研发投入华为最近10年累计研发资金超过8450亿元,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超过400亿元。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是技术突破的基础。
条件四:企业家精神的传承无论是华为的任正非,还是比亚迪的王传福,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企业家精神:长期主义、创新驱动、敢于冒险。
对其他行业的启发
比亚迪的成功模式,对其他行业也有启发价值:
家电行业:美的、格力已经在走这条路,从单一产品向全产业链延伸
手机行业:小米、华为都在尝试垂直整合,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全栈自研
新能源行业:宁德时代从电池制造向上下游延伸,构建能源生态
未来十年:中国制造的下一个"反超逻辑"
从硬件制造到软件定义
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标志着中国制造在硬件领域的成功。但未来十年,竞争的焦点将从硬件转向软件:
智能驾驶:算法和数据的竞争
车载系统:生态和体验的竞争
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网联化的竞争
中国企业需要在软件能力上实现新的突破。
从本土优势到全球布局
比亚迪在中国市场的成功,需要复制到全球市场。这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品牌认知:如何在海外市场建立品牌影响力
渠道建设:如何在不同国家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
本土化适配:如何适应不同市场的法规和需求
从追赶模式到引领模式
过去40年,中国制造主要是在追赶发达国家。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意味着中国企业开始从追赶者变成引领者。
这种角色转换带来新的挑战:
技术创新:从改进型创新转向原创性创新
标准制定:从被动接受标准转向主动制定标准
生态构建:从加入生态转向构建生态
掌握供应链,就是掌握未来
回到开头的问题:比亚迪是如何超越特斯拉的?
答案很简单,也很复杂。
简单的答案是:比亚迪掌握了供应链,特斯拉依赖供应链。在一个供应链为王的时代,掌握供应链就是掌握定价权,掌握定价权就是掌握市场主导权。
复杂的答案是:这背后是两种商业哲学的对撞,两种发展模式的竞争,两种创新路径的分歧。
特斯拉代表的是硅谷模式:专注核心技术,追求单点突破,相信技术可以改变一切。
比亚迪代表的是中国模式:垂直整合,系统优化,相信规模可以降低成本。
在电动汽车发展的早期阶段,特斯拉模式更有优势,因为需要的是从0到1的突破。但在电动汽车进入普及阶段后,比亚迪模式开始显现优势,因为需要的是从1到100的规模化。
未来的竞争,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模式的竞争。不是单点的竞争,而是系统的竞争。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比亚迪超越特斯拉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更多领域复制这种"反超逻辑",能否从制造大国真正转向制造强国。
这不仅仅是比亚迪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业集体智慧的结晶。
正如华为任正非所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要消灭谁,而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比亚迪超越特斯拉的意义,不在于打败了一个竞争对手,而在于证明了一条道路的正确性:坚持长期主义,掌握核心技术,构建系统能力,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超越。
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反超逻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