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测评风波:车企与媒体的“安全标准”争夺战

一场关于新能源车辅助驾驶能力的测试,正演变为车企与测评平台的正面交锋。当懂车帝发布多款车型在"消失的前车"测试中集体"阵亡"的视频后,鸿蒙智行以"不予置评"附上半年数据报告,特斯拉高管陶琳直言"排名无意义",岚图汽车则承认技术瓶颈。这场看似技术讨论的争议,实则是行业话语权争夺的缩影——谁有权定义智能驾驶的安全标准?

懂车帝测评风波:车企与媒体的“安全标准”争夺战-有驾
image

测评争议引爆行业暗战

7月25日,懂车帝发布的封闭场地测试视频显示,包括问界、特斯拉在内的多款车型在70km/h时速下均未能避免撞击静止假车。争议焦点迅速从技术缺陷转向测试公正性:网友质疑激光雷达被遮挡、跟车距离不一致,懂车帝则坚称"不存在人为干预",强调测试是为科普智驾安全边界。

懂车帝测评风波:车企与媒体的“安全标准”争夺战-有驾
image

车企反应耐人寻味。鸿蒙智行用用户实际行驶数据反怼,特斯拉马斯克趁机营销"无本地数据仍夺冠",岚图高管邵明峰承认行业技术瓶颈。这种"不争论结果但质疑方法"的公关策略,暴露出测评机构与车企之间长期存在的信任裂痕。

谁在定义“安全标准”?车企与媒体的博弈逻辑

车企的反击直指测评方法论。鸿蒙智行晒出真实用户场景的辅助驾驶数据,试图用海量行驶里程对冲封闭测试的偶然性。特斯拉则借势强化技术领先形象,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强调"最差场景通过率"应成行业标准,巧妙将争议转化为营销机会。

测评机构的商业逻辑同样值得玩味。懂车帝称测试为"科普",但网友发现其测试变量控制存疑:不同车型跟车距离从10米到30米不等,AEB触发与NCA功能抑制的因果关系也存在技术争议。当测评流量与车企广告收入形成潜在冲突时,"公正第三方"的身份难免遭受质疑。

测评乱象背后的三重矛盾

标准缺失是争议根源。目前智驾测试既无国家强制规范,也无行业共识,导致车企自建评价体系(如华为ADS2.0标准),媒体自定测试场景(如懂车帝封闭高速)。央视删除"联合测试"描述的动作,更凸显公信力危机。

流量经济加剧信息失真。网友扒出的激光雷达遮挡疑云,引发车企粉丝与测评支持者的激烈互撕。这种注意力争夺战中,真实车主反而陷入"数据迷雾"——鸿蒙智行报告显示其AEB成功率达98%,但懂车帝测试中该功能却成撞车诱因。

监管真空让博弈复杂化。工信部正在制定的自动驾驶标准尚未落地,车企已开始政策游说。特斯拉提议将"失效兜底能力"纳入强制标准,华为则通过技术白皮书争夺定义权。这种"标准未出,话语先占"的态势,让测评争议难以用技术讨论收场。

车主如何穿越测评“罗生门”?

面对互相矛盾的信息,消费者需建立三重验证机制:对比车企数据(如鸿蒙智行半年报告)、第三方测评(Euro NCAP等)和车主社群实录;聚焦技术原理而非排名,理解AEB制动距离、NCA功能抑制等关键指标;最终回归实际体验,像特斯拉车主那样用真实路况检验宣传。

测评乱局终须回归用户安全

这场风波本质是"谁为安全背书"的信任危机。当车企用"不予置评"回避监督,测评靠争议博取流量时,最终受损的是消费者对智驾技术的理性认知。行业需要更多如马斯克提议的"最差场景通过率"这类硬指标,而非营销话术与流量游戏的零和博弈。毕竟,安全从不应成为生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