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巨头为何在中国惨败?三大战略错误葬送百年基业,专利美梦被中国电车打破

最近,日本汽车业传来一阵寒意,七大龙头企业的利润在2024年集体暴跌了36%。更刺眼的是,它们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份额已经从巅峰时的超过20%,雪崩式地滑落到仅有10%出头。曾经的王者,为何落得如此境地?这背后,是日本汽车工业犯下的三个致命战略错误。

这故事得从日本车企最引以为傲的内燃机说起。他们总觉得,凭着自己炉火纯青的发动机技术,就能一直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结果,电动化的大浪一来,几十年的心血几乎付诸东流。

沉迷内燃机的老黄历

日本工程师们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他们把无数心血花在优化燃油发动机上。比如那个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经过多年死磕,热效率终于摸到了41%的天花板。在燃油车时代,这确实是顶尖水平,值得骄傲。

日本汽车巨头为何在中国惨败?三大战略错误葬送百年基业,专利美梦被中国电车打破-有驾

可时代变了,电动机的效率轻松就能超过95%,而且动力输出直接又迅猛。想想现在的年轻人,买车图的是什么?是新鲜感,是刺激。那种一脚电门到底,把你死死按在座椅上的快感,是再精密的燃油车也给不了的。当日本还在纠结V6还是直列四缸,甚至为了降本搞出抖动不止的三缸机时,潮流早已转向。

中国车企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空档。反正我们在内燃机上底子薄,没那么多历史包袱,干脆就换条赛道,直接Allin纯电动。从2003年比亚迪踏入汽车圈开始,就死磕电池和电控,加上后来上千亿的政策扶持,硬生生把从电池到整车的全产业链都给建立起来了。

等到日本车企从内燃机的迷梦中惊醒时,宁德时代的电池已经遍布全球,中国电动车的年销量也占据了世界近六成。日本车企百年的技术积累,在新赛道面前,反而成了拖累自己转型的沉重包袱。

专利费美梦一场空

日本汽车巨头为何在中国惨败?三大战略错误葬送百年基业,专利美梦被中国电车打破-有驾

日本车企犯的第二个大错,是过于自信地想靠专利“收租”,结果被中国车企直接釜底抽薪。丰田从1997年推出普锐斯开始,在混动技术上筑起了高高的壁垒,手握上万项专利,尤其是行星齿轮变速箱和电池管理系统,堪称独步天下。

丰田原本盘算着,靠着这些专利,就能舒舒服服地当全球车企的“技术房东”,坐等各国同行上门交钱。一开始,中国车企确实也交了不少学费,但很快就发现,此路不通。与其在你设定的规则里玩,不如我们自己创造规则。

于是,比亚迪搞出了DM-i超级混动,吉利拿出了CHS动力分流系统,长城也开发了自己的一套串并联结构。大家各显神通,硬是绕开了丰田的专利墙。更绝的是,中国车企发现,纯电动这条路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作之合。

当中国大力发展纯电技术,并在2015年后迎来爆发时,丰田的专利费美梦彻底碎了。他们精心修建的收费站,结果建在了一条渐渐荒废的老路上。市场的反应最真实,去年7月,日系车在华销量同比暴跌26%,三菱更是干脆在9月宣布退出中国生产。

日本汽车巨头为何在中国惨败?三大战略错误葬送百年基业,专利美梦被中国电车打破-有驾

押错宝的氢能豪赌

如果说前两个错误是保守和傲慢,那第三个错误,就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路线豪赌,而且赌输了。日本把未来的宝,押在了氢能源上。从2008年开始探索,到2014年丰田Mirai上市,日本手握全球六成以上的氢燃料专利,大有再造一个“氢能版普锐斯”辉煌的架势。

日本之所以这么做,很大程度是国情所迫,它的电力自给率只有可怜的7%,电费更是中国的三倍,大规模推广充电桩难度极大。可氢能源本身的问题实在太多。氢气分子小得跟个鬼魅似的,总能找到缝隙溜走,让储氢罐时刻面临风险。燃料电池又离不开铂金这种贵金属,成本高昂,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结果就是,氢能源车市场凄惨无比。2022年,全球销量不足一万辆,而电动车的销量早已突破千万大关。到2021年,全日本的加氢站也才160座,使用率低得可怜。丰田在氢能上砸下重金,换来的却是市场的冷淡回应。

日本汽车巨头为何在中国惨败?三大战略错误葬送百年基业,专利美梦被中国电车打破-有驾

反观中国,坚定地选择了纯电动路线。电费便宜,电网强大,公共充电桩遍地开花,消费者没有里程焦虑。这条路被证明是走得通,而且能走成康庄大道的。

结语

今年,美国新一轮关税大棒挥下,预计将让日本七大车企的利润再减少2.67万亿日元。而在中国市场,日系车销量连续三年下滑,本田和日产加起来的销量还不到比亚迪的一半。

固守内燃机、错判专利价值、豪赌氢能源,这三大失误环环相扣,共同导致了日本汽车帝国的黄昏。中国汽车工业则通过换道超车,在202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说到底,时代的浪潮打来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日本车企没选对,而中国车企,这一次赌对了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