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汽车圈,其实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冒出点儿热闹的花边消息,微博上你来我往,有时候还真挺有“江湖”那味儿。但细品下来,其实所谓的“火药味”,很多时候更像是一场人情世故的博弆——谁都不想撕破脸,更多是借势打打广告,顺道给自家品牌增点人气。
比如最近,奇瑞的姚飞和吉利的杨学良,一个激情开麦,一个微博“三连”,看上去像是要“隔空拍砖”,结果半点硝烟没见着,倒是大家伙儿纷纷在线凑热闹,这场面,有点像街坊邻居打趣——你一句我一句,台上的主角倒是都很懂分寸。说到这儿,我确实挺佩服杨学良的操作,几句话就给吃瓜群众“降了火”,还顺道把“汽车大团结”这面旗帜立了起来,不愧是老汽车人,既有情商,更有体面。
说回车本身。每个人对车的驾乘体验,各有各的标准,星耀8到底咋样,咱们不在这儿下定论。不过让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姚飞虽“调侃”了星耀8的空间和音响,对智能化系统却只字未提。这背后其实有门道——因为星耀8的智能座舱,是由亿咖通负责统筹打造的。
可能不少朋友对“亿咖通”这个名字还不熟。它就是吉利系孵化出来的智能汽车科技公司,2017年李书福看清智能化浪潮,早早就拉沈子瑜出来创业。这位沈老总没少忙活,现在头衔一堆 —— 赢得个“智能座舱一哥”,不夸张。
我关注亿咖通,原因就一个它真的代表了中国汽车智能化进阶的缩影。你亿咖通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三步棋”走得分明
第一,他们和魅族玩“生态”,车机+手机联手,打造自己的Flyme Auto车机系统。这背后明显是在借鉴、甚至对标华为当初提出的“1+8+N”全场景战略。正如我们现实生活,都希望手机和汽车无缝衔接,亿咖通,也是在落地这个方向。加上高通最强芯片的加持,软硬一体,体验早已不是五年前能比。
第二步,芯片自强。亿咖通和AMD合作,自家芯擎科技的“龙鹰智驾”芯片,把英伟达Orin-X拉来做标杆。虽然还没完全火出圈,但7纳米制程、算力和能效比,数据上已经能掰手腕。行业内比拼内容,大家都爱聊“TOPS”,实际是比计算力和效率。国产智驾芯片不光赶上来了,性能还赢了一局。不少业内同行都感慨,中国智能驾驶芯片的自主突围,真是肉眼可见。
第三则是全球化。华为这些年出海有点“绊脚石”,而亿咖通硬是靠着吉利的全球布局,早一脚踏进瑞典、德国,进入像沃尔沃、大众这样的大客户队伍。据公开统计,全球已经有八百多万辆车搭载亿咖通的产品。这波操作,其实比不少人预期的更快。
说亿咖通是“平替华为”,其实是对市场定位的事实描述。华为现在主攻高端市场,30万元以上的车型才是它的主场。亿咖通则覆盖10-30万这个“刚需阵地”,咱们身边好多人换车、买SUV,预算都差不多在这个区间。亿咖通更像做“优质普惠型”,薄利多销,努力做大蛋糕。
从营收数据亿咖通2024年创下55.6亿元收入,同比增长不慢,第一季度更有30%的增幅。只是利润空间有限(还不及华为车BU的五分之一),毛利率甚至有所下滑,说白了就是在性价比和普及率之间“卷”了一把。这也能理解,要想占住10-30万的细分市场,那就得比智能、比亲切,同时还得压着价格线走。所以亿咖通更多是和华为错位发展,各有千秋。
行业观察多年,我体会最深的一个现象是“全球化”虽然人人都讲,真走出去却没那么容易。亿咖通在吉利的“超级船票”之下,成了合资和出海的先行者。目前,吉利的贡献在亿咖通营收里占七成。沈子瑜自己也直言,未来要让吉利的比重降到50%甚至更低,让一半收入来自海外。说得简单,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因为背靠大树容易,但一旦要独立自主,如何兼顾技术突破、品牌独立、市场拓展,每一步都很难。
而且中国科技公司出海,光“技术领先”真的不够,还要有能打动资本市场的故事。亿咖通上市当年市值吃了“高开低走”,如今股票价格缩水到只剩两成出头,这其实代表着海外市场对中国汽车科技企业的“谨慎乐观”。故事还没讲好、产品还需再强。
从汽车人到内容创作者,我自己见证了不少中国品牌从“跟跑”变“领跑”。亿咖通的路径很值得关注——敢于挑战头部,又脚踏实地,从最接地气的中低端市场做起,不急不躁,专注在智能座舱和底层芯片。个人认为它未来最大挑战是如何保持与吉利的合作优势,又敢于跳出舒适区,拼出属于自己的“世界名片”。
不得不承认,亿咖通和华为的路线不完全一样。他俩目前还不是真正的对手,更像是同行里志趣相投的竞争者和致敬者。也许下一个中国汽车智能化的“英雄故事”,就等亿咖通自己来讲出来。
作为圈内人,我身边不少车主、工程师都在聊以后买车,到底更看重智能还是品牌?我好奇,各位怎么看?你们在选车时,真的把智能座舱摆在第一位了吗?欢迎来评论区聊一聊,说说你们的真实想法,说不定下一个汽车升级的需求点,就来自这里的一句建议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