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的,这十年看理想汽车,就像看个被邻居小孩追着喊“傻狍子”的愣头青,偏要咬着牙往前拱,最后倒成了村里头一个开上小轿车的“成功人士”。当年它刚冒头那会儿,增程式电动车被骂成“四不像”——纯电嫌续航短,燃油嫌油耗高,中间插个增程器,活像“骑墙派”。网上全是风凉话:“买这车的人怕不是钱多烧的?”“冰箱彩电大沙发,这是把客厅搬上车了?”连卖车的老师傅都直摇头:“这路线走不通,迟早得凉。”
可谁能想到,十年后再看,当年那些被捧上天的“科技先锋”,有的改了赛道,有的换了招牌,唯独理想越活越精神。2025年正好十岁,它没搞什么花里胡哨的十周年庆典,光是交出的一份成绩单就够硬:累计卖了133万辆车,第一个把百万辆交付写进新势力史册,利润表上的数字比不少传统车企还漂亮。这哪是“逆袭”?分明是把别人眼里的“歪路”,走成了自己的“康庄大道”。
要说理想最聪明的地方,是它从来没跟用户“拧巴过”。那时候满大街的车都在比加速、拼屏幕、堆激光雷达,我蹲小区楼下听宝妈们唠嗑:“接娃放学,后排俩娃挤得直哭,想调个空调都得跟老公掰扯半小时。”“周末想带爸妈去郊区,后备箱塞不下婴儿车,只能扔俩马扎凑合。”理想倒好,把这些唠叨全记本子上,直接把沙发换软乎的,冰箱塞得下冰镇西瓜,彩电能连Switch,连副驾都做成能躺平的“床”。我有个朋友,家里俩娃,每次带娃出门都跟打仗似的,老婆坐副驾抱怨“这座椅硬得硌屁股”,老公开车直擦汗——理想把这事儿琢磨透了,直接把沙发换软乎的,副驾能躺平,后排塞得下儿童安全座椅和零食箱,这朋友现在逢人就夸“理想这车买对了”。
最逗的是增程这事儿。当年专家说“增程是过渡方案,纯电才是未来”,理想偏不信邪:“用户要的不是技术多先进,是开起来没焦虑。”结果呢?理想ONE一上市,家庭用户抢着下单;L9把40万级SUV的天花板捅了个窟窿,L8、L7又把30万级卷出了新花样,连最挑刺的媒体都承认:“理想的车,把中国家庭的用车痛点摸得门儿清。”现在再看,比亚迪、问界都开始推增程车型,当初骂它“走回头路”的人,倒成了“没看懂用户”的那拨。
有人说理想是“靠配置堆出来的”,可你要是去工厂转一圈就明白,哪有那么容易。2023、2024年,它每年砸进去超百亿研发费,不是买现成的零件凑数,是闷头搞自研:增程器自己调,智能座舱芯片自己造,连自动驾驶系统都攒了四支团队死磕。最绝的是它自研的星环OS系统,前两年芯片闹荒,别人家等着供应商发货干着急,理想倒好,直接换了套架构,愣是没耽误一天生产。你说它“轴”也行,“敢赌”也罢,反正现在它掌握了从造发动机到写代码的全套手艺,供应商反倒得跟着它的节奏走。
最让人服气的,是它的“稳”。别的新势力靠融资续命,理想靠自己“造血”;别的品牌被价格战打得东倒西歪,它倒好,一边卖车一边给供应商发订单:“咱们一起改进工艺,质量上去了,销量自然涨。”去年58个月卖100万辆,这不是靠“冲量”冲出来的,是靠每条生产线都磨得溜光,每个零件都经得住检验。我一开汽修厂的朋友说:“理想的车,修得少,保养便宜,车主都说‘比手机还省心’。”你说这是运气?我看是“把事儿做透了”的底气。
现在理想又开始捣鼓纯电i系列,7月要发i8,9月上i6。我邻居张叔有点担心:“同时搞增程和纯电,能顾得过来吗?”可你想啊,它从SUV到MPV,从15万到50万,哪一步不是先把用户需求摸透了再动手?就像李想说的:“我们不追风口,就追用户的需求。”这话听着实在,可要做到,得下多大功夫?
十年前被群嘲的“沙发厂”,十年后成了新势力的“顶流”。它没靠吹牛皮,没靠玩概念,就认准一个理儿:用户要的不是一堆参数,是开着舒服、坐着得劲、用着省心的车。这世上哪有什么“非主流”逆袭?不过是有人愿意弯下腰,把用户的需求捡起来,再踏踏实实地做成产品。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