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但凡是想买车的朋友,估计心里都挺乱的。
你说买油车吧,总有人在耳边说这玩意儿快过时了,以后加油都不方便;可你要是下决心买电车,又天天看着新闻说今天这家降价两万,明天那家出新款,配置又好又便宜,感觉自己手里的钱随时都可能买亏了,这心里就跟长了草一样,七上八下的。
就在咱们都以为,现在是国产新能源车大杀四方,把那些老牌合资车企打得找不着北的时候,一个让人有点意外的情况出现了:那些我们熟悉的丰田、大众、日产,好像又缓过来了,销量不声不响地往上涨。
这可不是空口白说,数据摆在那儿呢。
就说今年上半年,一汽丰田的销量一下子涨了百分之十六,这个数字在现在这个市场里可以说是相当亮眼了。
旁边的上汽大众,也稳住了阵脚,实现了百分之二点三的增长。
这股回暖的势头,不是一两家的偶然,而是一大批合资车企的普遍现象。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不是大家对这些老牌子还有感情,是“情怀”在起作用?
要是这么想,那可就太简单了。
这帮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油条”,这次能翻身,靠的根本不是虚无缥缈的情怀,而是彻头彻尾地改变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生存方式,可以说是把以前的教科书给撕了,重新写了一本。
最核心的变化,就是这些合资车企终于放下了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老师”姿态。
以前他们是怎么干的?
搞“全球化标准”,一款车在欧洲什么样,拿到中国来也差不离,最多给你把后排空间拉长一点,这就叫“原汁原味”。
他们觉得自己的技术是最好的,理念是最先进的,中国消费者跟着买就行了。
但现在时代变了,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块,已经跑得太快了,快到原来的老师都得反过来当学生。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合作。
比如德国大众,这个以严谨和机械素质著称的品牌,现在正正经经地研究怎么把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装到自己的电车上。
再比如丰田,过去一直把自己的混动技术当成宝贝,现在也开始大规模采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电池。
这背后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他们承认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最顶尖的智能化技术和最完整的新能源供应链,就在中国企业自己手里。
过去是“我造什么你买什么”,现在变成了“你需要什么,我给你整合什么”。
这种转变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很多合资车企甚至把研发中心整个搬到了中国,用中国的工程师,在中国的道路上,去研究中国人的用车习惯,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适应”,而是彻底的“融入”。
光靠新能源车追赶,可能还不够快。
合资品牌真正打出的一张好牌,是给他们数量庞大的燃油车,注入了智能化的灵魂,也就是所谓的“油电同智”。
这招实在是太准了。
你想想,现在大部分普通家庭买车,纠结的是什么?
就是一方面想要燃油车的可靠和没有里程焦虑,另一方面又羡慕电车的大屏幕、智能语音和好用的辅助驾驶。
合资车企就看准了这一点,直接告诉你:你不用纠结了,买我的燃油车,一样能享受到智能化的便利。
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十几万的家用车,比如卡罗拉、朗逸、轩逸。
放在两三年前,这个价位的车,就是个纯粹的代步工具,车机能连个蓝牙放音乐就算不错了。
可现在呢?
同样是十几万,L2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快成了标配,你在高速上能自动跟车,能保持在车道里,大大减轻了长途开车的疲劳。
这就等于把一台传统的燃油车,变成了一个能与你互动的智能伙伴。
这一步棋,直接打消了很多潜在燃油车主的最后一点顾虑,让他们觉得,即便现在不选电车,也没有错过这个智能化的时代。
还有一个让消费者拍手叫好的变化,就是价格变得透明了。
以前我们去4S店买车,那简直就是一场心理战。
销售嘴里的“综合优惠”“限时补贴”“金融服务费”“精品装潢”,各种名目加在一起,最后这台车到底多少钱落地,得拿着计算器算半天,还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这种不透明的定价方式,让消费者心里很不踏实。
现在,很多合资品牌学聪明了,他们开始推行“一口价”模式。
这个价格是厂家定的,全国基本统一,你在官方APP上看到是多少钱,去店里谈就是多少钱,顶多有些地方的政策补贴不同。
这种做法,把定价的权力从分散的4S店收回到了品牌方,消费者不用再担心自己因为不会砍价而被“宰”,也不用为了几千块钱的差价跑遍全城的店。
当买卖变得简单、直接、可信赖,消费者掏钱的意愿自然就强多了。
相比之下,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比如奔驰、宝马、奥迪,现在的日子就没那么舒坦了。
他们在电动化转型上,总是显得有些犹豫和迟缓。
奔驰推出的EQ系列电动车,价格一降再降,甚至打到六七折,可市场上还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宝马的纯电车型iX3,月销量有时候只有三位数,这对于一个一线豪华品牌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在新能源领域,他们的产品无论是智能化水平、续航表现还是价格,都比不过中国的“新势力”们;而在他们传统的燃油车优势领域,这些“新势力”又用越级的豪华配置,比如大冰箱、大彩电、航空座椅,反过来抢夺他们的客户。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豪华车市场出现了萎缩,而逆势增长的,反而是那些定价在三四十万以上的国产高端品牌。
说到底,这一切变化的根源,在于中国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成熟和理性了。
大家口袋里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花了二三十万,到底能买到什么样的产品,心里都有一本账。
品牌的历史和光环固然有价值,但它不能替代实实在在的产品力。
当消费者发现,花同样的钱,甚至更少的钱,可以买到一台装备了激光雷达、算力强大、配置齐全的国产车时,那个曾经无比耀眼的外国车标,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
所以,当合资车企开始放下身段,积极拥抱中国的技术和供应链,用更实在的产品和更透明的价格来面对我们的时候,市场的积极反馈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这场由中国品牌掀起的汽车行业变革,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位普通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