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在欧洲市场遭遇滑铁卢,多个主要国家的销量腰斩。
"
7月最新销量数据显示,特斯拉在德国仅售出1110辆,同比暴跌55%;英国更惨,只有987辆,业绩直接缩水60%;法国也未能幸免,注册量下降27%至1307辆。
在传统电动车接受度高的国家,情况同样堪忧,瑞典直接成了“重灾区”,7月销量仅163辆,跌幅达到惊人的86%。整个欧洲版图上,只有西班牙和挪威两个小国逆势上扬,分别增长27%和83%。然而对于特斯拉来说却是杯水车薪。
整个7月,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注册量下降了41.6%,今年1~7月下降了34.3%。事实上,2023~2024年特斯拉已经显露疲态,销量下降了约10%,没想到2025年下行趋势非但没能扭转,从1月一直跌到了现在,速度还越来越快了。
如今,特斯拉已失去了欧洲地区最畅销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桂冠。
补贴退坡,欧洲消费者捂紧钱包
分析特斯拉在崩溃的原因,最先被提及的一定是外部因素。
由于财政吃紧以及要保护本土汽车产业,欧洲各国的政策风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德国政府2024年底突然终止实施十年的电动车购置补贴,使Model 3失去6,750欧元补助,订单量从日均200单骤降至不足50单。法国则将个人购车补贴从5000欧元降至4000欧元,且暂停“社会租赁”项目,导致特斯拉在法销量连续3个月下滑超30%。挪威虽未完全取消补贴,但自2023年起对售价超过4.3万欧元的电动车恢复征收25%增值税,打破了延续22年的免税政策。
这种断崖式补贴退坡直接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更糟的是,欧盟的保护主义政策,进一步加深了特斯拉的竞争劣势。法国2025年新规将碳足迹纳入补贴标准,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Y因海运排放超标失去4,000欧元补贴资格。欧盟《新电池法》要求2027年本土电池产能占比超60%,特斯拉柏林工厂目前仍依赖中国进口电池组件,导致每辆车成本增加约3000美元。
甚至充电成本也与本土对手有差距,俄乌冲突引发欧洲能源危机,挪威特斯拉超充站电费从0.45欧元/度暴涨至0.79欧元,而大众IONITY充电网络会员价仅0.35欧元/度,使Model 3五年使用成本比ID.3高出5,200欧元。
欧洲民众这几年本就消费信心不足,电动车6.5万欧元的平均售价又是燃油车的两倍,很难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上半年欧盟市场纯电动车所占份额仅15.6%,主导市场的是价格实惠又节能的混动车型(HEV),市占率达34.8%。
大众、比亚迪“双杀”特斯拉
除了欧洲车市结构性调整的大环境因素,特斯拉崩盘的第二个“罪魁祸首”就是竞争对手——以大众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和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对特斯拉进行了双向绞杀。
上半年,大众集团电动车欧洲销量激增89%至34.79万辆,其中大众品牌就售出13.3万辆,超越特斯拉10.9万辆的成绩成为欧洲电动车新科冠军。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ID.3、ID.4等车型采取的“油电同价”策略。斯柯达表现也很亮眼,Elroq和Enyaq等纯电产品实现了146%的销量暴增。此外,在豪华市场,保时捷电动车的交付量也增长了三倍。
不只大众集团开始发力,宝马、雷诺等欧洲传统主机厂,同样在电气化赛道取得了显著的市场增长。这些“东道主们”虽然起初转型动作迟缓,但如今势能已起,其本土化优势、多品牌协同效应,以及全价格带产品布局的威力,让特斯拉难以招架。
中国品牌则凭借更高的产品性价比和科技含量撬动市场,上半年在欧洲实现销量增长20%、市占率突破8%的阶段性成果。
一方面,中国电动车通过“贴线定价”策略切入细分市场。例如,比亚迪海豚在西班牙定价2.8万欧元,与雷诺Zoe持平,但续航多出120km;零跑T03以1.6万欧元价格成为欧洲最便宜的纯电车型之一,在意大利、葡萄牙等价格敏感市场销量占比超60%。
另一方面,以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辅助驾驶等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像小鹏G9搭载的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荷兰、挪威等对智能驾驶接受度高的市场获得认可,单月复购率达18%。
虽然中国车企目前在欧洲市场也遇到了一些阻碍,但随着本土产业链和销售渠道的快速建设,中国汽车品牌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对于同为“外来客”的特斯拉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为了抵御中欧车企的双重夹击,特斯拉也开启了降价模式。据《泰晤士报》报道,英国消费者如今租赁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的费用,仅相当于一年前的一半多一点。该报道援引行业消息人士称,特斯拉为推动汽车租赁公司采购更多车辆,提供高达40%的折扣优惠。同时,特斯拉还推出了零利率贷款等金融手段,然而效果杯水车薪,面对拥有更大成本优势的竞争对手,特斯拉很难讨到便宜。
产品力老化,马斯克太作,特斯拉就靠中国了
其实与其说特斯拉如今在欧洲的困境是环境和对手造成的,不如问题其实都在自己身上。
因为虽然纯电汽车在欧洲市场还属于“小众需求”,但体量可观且仍然保持正增长。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5年1~6月欧洲(含欧盟、EFTA及英国)纯电汽车销量达92.3万辆,同比增长25.8%,较2024年同期的73.4万辆净增18.9万辆。这一增速高于全球BEV市场的23%平均增速,占全球BEV销量的18.5%。欧洲本土企业和中国品牌都因此获益。
而特斯拉非但没吃到红利,甚至还丢失了不少份额。最大的症结在于产品力老化,Model Y和Model 3多年未换代,欧洲用户厌倦了“吃老本”的套路。一位柏林汽车评论员在试驾新款竞品后直言:“特斯拉的极简风不再是未来感,而是廉价感”。
特斯拉对于欧洲用户也缺乏服务精神。当它还在依赖品牌惯性时,中国车企已用“欧洲定制”车型攻入主流家庭车库。
可即便特斯拉手中的最大筹码只剩品牌力,马斯克也丝毫不珍惜:公开支持德国极右翼政党AfD,参与特朗普政府裁员政策,触发欧洲消费者抵制潮。多地特斯拉门店遭纵火破坏,德国总理公开谴责其“危害民主”,使品牌从“环保先锋”沦为政治争议符号。
一项民调显示,59%的欧洲人明确表示因“马斯克因素”拒绝购买特斯拉。品牌忠诚度也从2024年6月的73%骤降至2025年5月的57.4%。特斯拉亟需切割马斯克个人与品牌的政治关联,内部报告建议其减少政治曝光,但这位一贯任性妄为的CEO能否收敛仍是未知数。
分析师指出,特斯拉估值溢价与基本面恶化形成巨大背离,若不及时调整战略,欧洲市场份额恐将继续萎缩。
然而,更让投资人和股东担心的是,特斯拉在欧洲的溃败仅是一个开始,公司目前在全球市场都在走下坡路。最新财报显示,上半年特斯拉全球交付新车72.08万台,同比下滑13.2%,在老家美国和最大的市场中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销量“失速”自然拖累了整体业绩:特斯拉上半年总营收同比下滑11%,其中核心汽车业务收入大跌18%。归母净利润缩水三成,现金流只剩1亿美元,创下近年新低。此刻外界才惊觉,原来特斯拉也是靠政府补贴撑起的“纸老虎”。马斯克不得不在财报会上承认,欧美相继停止对电动车市场的鼓励政策,可能让公司面临“好几个形势严峻的季度”。
特斯拉现在只能寄希望于两个救命稻草,黑科技和中国市场——前者的任务是“变兔子”,为公司提供下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后者则是维持全球基本盘的压舱石。
黑科技短期内很难创造奇迹,欧洲和中国都有严格的数据和技术监管,让特斯拉FSD(全自动驾驶)功能大打折扣。Robotaxi在美国奥斯汀试点效果“不错”,但目前仍需人工监督,能否挣钱至少要到明年才能见分晓。
相比之下,中国消费者是最友好的,不在意马斯克的作,产品力和价格上稍微给点“甜头”,就愿意买单。业内人士估计,刚刚推出的六座版Model Y和即将面市的长续航Model 3+,有望夯实特斯拉在中国家庭市场中的领军地位,提振销量数据。
既然如此,对中国用户好一点吧,再搞砸就真要凉凉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