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我在车展上逛了一圈,发现大车真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那些身长超5米、宽度接近两米的大型SUV,感觉家里如果出了这车,放假带爸妈、孩子出去玩再也不用抢空间了。头天看完车展,晚上跟老王讨论这话题的时候,他还半开玩笑说:你这车这么大,咱小区那车位都停不进一个吧?我差点笑喷。
从官方数据看,2024年C级SUV销量猛增26.5%,8月更是暴增到了51.6%。这侧面证明了市场对大车的迫切需求。蔚来ES8新上市,车身长5280毫米,轴距3130毫米,能坐6个大人,后备箱装满孩子的行李和露营装备还能剩点儿空间。这数据一摆出来,确实让人直观感受到大车空间的过瘾。跟几年前我开的那台帕萨特对比,后者长约4948毫米,轴距2871毫米,直接差了几百毫米,这种空间差距不只是数字,更是日常用车体验的大不同。
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19年自己开帕萨特带家人出去旅行,经常因为后备箱空间不够,得塞车顶箱或者撒腿赶去租车,累得够呛。现在大车不仅轴距增长,空间利用率也提升不少,买家口碑和销售数据都说明了这一点。谈到空间利用率,我之前还以为体积大就是空间利用好,其实不完全是,吉利银河M9的得房率高达88.3%,在同价位车型里属于佼佼者——这才是空间舒适感真正的体现。
有人会问,这大车到底是给谁买的?根据我采访到的陈川部长分析,主要用户是35—45岁已婚男性,有小孩且和父母同住,家庭年收入相对较高。算是典型三口加上爷爷奶奶的多代同堂家庭。北京一位李先生跟我聊天时说,他换车的主要考虑就是带孩子和老人出行,要6座以上车型,开两辆车也不方便,油钱停车费都攒不下。他语气里带点嫌麻烦的味道,毕竟大城市里停车本就不容易,开两辆车更是头疼。他还能懂。
谈供应链和研发,其实大车不只是简单放大版的小车。研发流程里,可以把它比作盖房子:基础框架搭建好了,但材料供应、设计结构都得重新考察,因为大车对于动力、电池包重量分布、底盘调校都不一样。我听供应链那边的同事提过,电动车大车的电池仓研发难度尤其高,得兼顾体积与安全,这不是简单堆砌。技术没到位,大车可能就成笨重的铁疙瘩,难开又耗电。好在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熟度高,技术突破不少,减少了成本增幅(粗算一下,成本增长比例大概低于售价增长比例50%),这让车企对大车的定价更有底气。
说句我之前没想明白的,感觉大车造得越大越好,但后来觉得这思路有点大了。车子这玩意儿,空间过剩太大其实也会折腾,比如城市停车——你看北京居民孙先生刚换的中大型SUV就屡屡因为车位不够宽,倒车都要反复练,弄得心力交瘁。一辆车占两个车位也不罕见,城市道路和停车资源已经开始承压。更别说立体车库很多机械车位都不能适配这种大体型汽车,白白浪费资源。这种空间焦虑说到底是硬伤,车越大,城市用了的空间越多,别忘了城市用地原本就紧张。
这让我很自然想起前几天老爸点评停车问题时说:要不是城里地方紧张,你能造多大就多大呗。可现实是,车企一边宣传大车的豪华与舒适,一边用户又抱怨停车难,最终压力和矛盾就堆到市政和消费者身上了。
说到这里,我有个小猜测(样本少,难证实),或许未来自动驾驶和智能泊车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精准入位、远程代客泊车,能让大车更灵活地适应狭小空间,但终究大车的体积是硬指标,城市空间利用还有待突破。况且,你想过没有,智能停车如果普及了,车企会不会有动力反而去做更大更豪华的车?这可能又带来新的生态问题。
话说回来,我身边有个朋友刚入手了蔚来乐道L90,据他说,这车不仅宽敞,而且智能化配置丰富,特别是全家出游时,孩子坐后排能边看动画片边充电,爸妈能各自调节座椅,连车里的小储物空间设计都特别讲究。他还没买新车之前,家里那辆老君越空间局促,出去旅游常常坐人和载物总得做权衡。可真的感觉生活品质上去了一个台阶。
怎么说呢,这波大车热潮又让我想起不久前一个话题:年轻二三线城市家庭,买车需求是不是和大城市有所不同?他们够不够条件来玩大车?或者大城市买主力团体会不会变多,之后的车企策略会不会更分层次,甚至重新回归小型、自由灵活?(这段先按下不表)
回头说说销量,确实30万以上的售价,在这个区间,国产大车还有不少实力玩家,价格多在40~50万浮动,利润空间可观。车企注定会继续造旗舰级大车争市场,但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买车真应从实际需求出发,而非一味追求尺寸数字。毕竟,开得爽、停车不难、成本合适,这些才是生活的一部分。
反正我看到路上那么多大车,心里总忍不住问自己:这些高大上的大车,能不能真正满足多代同堂家庭的真实需求,还是仅仅被当作身份象征来炒作?大家怎么看?
你们身边大车用得多吗?停车到底有多难?其实我挺想知道,大家开大车时是怎么跟城市环境斗智斗勇的?分享下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