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吃饭,聊到一个话题,就是“路径依赖”这玩意儿有多可怕。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履历光鲜得像P过的风景照,从一个大厂跳到另一个大厂,title越换越高,但仔细一盘,他做的活儿、用的招数,基本还是十年前那一套。环境变了,行业换了,他的“思想钢印”却没换。这种跳槽,本质上不是开疆拓土,而是把自己的旧地图,铺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然后指望靠惯性找到宝藏。
这事儿放个人身上,最多是职业生涯遇到瓶颈,或者把新东家给“坑”了。但如果一个行业,开始系统性地、大规模地迷信这种“跨界挖人”的路径依赖,那就有意思了。尤其是在今天的新能源车圈,这场豪赌已经愈演愈烈。
这两年,车企从手机圈,尤其是从华为挖人,已经快成一种“政治正确”了。每次一有前华为高管加盟某某车企,公关稿立刻满天飞,二级市场也跟着兴奋一下,仿佛只要请来一个“法师”,画一道符,那些“用户运营”、“高端品牌”、“渠道管理”的经就能自动念好。最近东风旗下的猛士也请来一位华为营销老将,又是一波熟悉的配方。
咱们今天不聊具体的公司八卦,就借这个由头,认真算一笔账:一家传统车企,花大价钱从华为这样的消费电子巨头挖一个高管过来,这笔交易的“值博率”到底有多高?
我倾向于把这事儿拆成三笔账来看。
第一笔,是“金钱账”,或者叫“信号账”。这是最表面,也是最立竿见影的。一个自带光环的高管,尤其是有华为背景的,他本身就是一个极强的“信号发射器”。对内,可以给团队打一针鸡血,意思是“公司要搞大事了,愿意花钱请高手了”;对外,尤其是对资本市场和潜在消费者,这个信号更值钱。它翻译过来的潜台词是:“我们正努力变得更懂用户、更懂科技、更懂营销,我们正在向行业最顶尖的玩家看齐。”
在当下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这种品牌层面的背书价值千金。它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拉高外界对品牌的预期,甚至能直接影响估值。从这个角度看,支付给高管个人的天价薪酬和期权,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公关费和广告费。这笔账,车企算得很精明,短期来看,几乎是稳赚不赔的。
第二笔,是“能力账”,或者叫“业务填坑账”。这就开始进入深水区了。车企请华为的人来,图的是什么?无非是那几样本事:2C的营销打法、精细化的用户运营、强大的渠道管理能力,以及塑造高端品牌的方法论。这些恰恰是传统车企的短板。传统车企的基因是2B的,他们习惯了跟经销商打交道,把车卖给经销商,任务就算完成了一大半。至于终端用户怎么想,体验好不好,那主要是经销商的事。
但华为不同,它是从消费电子的血海里杀出来的,天生就是2C的基因。它懂得怎么开新品发布会,怎么在社交媒体上制造话题,怎么维护核心粉丝,怎么管理成千上万的线下门店,怎么把一个产品从技术参数,包装成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
把这样的人才挖过来,就是希望他能把这套成熟的、经过验证的体系“移植”过来,帮车企补上短板。听起来很美好,对吧?但问题恰恰出在“移植”这两个字上。
这就引出了第三笔,也是最关键、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笔账——“组织摩擦账”,或者叫“文化排异账”。
任何一个“空降兵”,尤其是一个来自不同行业的“空含兵”,他面临的最大挑战,从来不是业务能力本身,而是如何在新组织的土壤里存活下来,并改造这片土壤。一个华为高管,他之所以能在华为体系内呼风唤雨,不仅因为他个人能力强,更因为他背后有一整套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架构、流程、企业文化和资源在支撑他。他的打法,是“华为牌拖拉机”的打法,需要特定的油料、特定的路况和特定的驾驶员。
现在你把他一个人,连人带驾照,空投到一家传统车企。这家车企可能是“奔驰牌老爷车”的底子,内部是层层汇报的官僚体系,决策流程慢得像树懒,部门墙厚得像城墙,考核KPI的方式也完全是另一套逻辑。你让他在这儿开“拖拉机”,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是拖拉机没油趴窝,要么是想把老爷车改成拖拉机,结果改到一半,发现发动机不匹配,零件全对不上,最后把老爷车也给拆废了。
这种“排异反应”是极其残酷的。新高管带来的新理念,会被旧势力的“班味”文化无情稀释;他想推动的改革,会因为触动了太多人的奶酪而阻力重重;他习惯的高强度、快节奏,在习惯了“朝九晚五”的旧体系里,可能会被视为“瞎折腾”。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空降兵”在一两年后,耗尽了所有的热情和耐心,黯然离场。而车企呢,除了收获一堆漂亮的PPT和几场热闹的发布会,核心的组织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所以,你看,这三笔账算下来,结论就很清晰了。挖一个华为高管,短期内,“信号账”是正向的,能赚足眼球。中期看,“能力账”有一定价值,能带来一些新方法、新视角,起到“鲶鱼效应”。但长期来看,决定这笔交易最终是赚是亏的,是那笔最不确定的“组织摩擦账”。
真正有远见的车企,绝不会把宝押在一个“救世主”身上。他们会明白,请来一个华为高管,仅仅是“器官移植手术”的第一步。接下来,更痛苦、更关键的是漫长的“抗排异治疗”。这需要一把手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愿意为了支持新业务,去调整组织架构、改革审批流程、重塑企业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填坑”,填的是组织基因的坑。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再光鲜的履历,再牛的“空降兵”,最终也可能只是企业转型深水区里,一朵翻起来又迅速消失的浪花。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看这类新闻时,也不妨多一层思考。别光看个热闹,觉得谁家又请了个大神,股价就要一飞冲天了。商业世界里,从来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银弹,有的只是在无数个枯燥的日常里,对组织、流程和文化进行的、极其痛苦又极其缓慢的打磨。
星光不问赶路人,但赶路人最好想清楚,自己脚下的路,到底需要一双什么样的鞋。共勉共戒。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