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一定会普及到每个家庭,尤其是混动车。这个普及我觉得还得再等几年,别看现在价格差不多,市场接受程度其实还差点火候。
我自己试驾过,尤其是比亚迪汉Dmi,121公里续航版。家住离公司12公里,平日用油车每公里油费七毛,大约每天下班回家吃饭,油费就得17块左右。这数不确定的小数点后面,算多不多?但你也知道,城市变动快,特别是高峰时段。用电版汉Dmi在家用充电桩充满,回家睡一觉,第二天出门,几乎不用掏油钱。你说,省钱有多明显?差不多花费不到一元。
别只记得这些数字,实际体验中功能还挺多。比如说,导航还能提前估计路况,自动规划绕行路线。很多城市的主干道临时施工可能堵得死,我翻了下自己手机里存的导航截图,那个绕行路线比堵车那段时间快了将近40分钟。(这段先按下不表,后面再说)家用的定速巡航、车道偏离提醒、车道纠偏……这些在高速上用起来特别踏实。我试了一次,双手放在方向盘上,车自己帮你调整偏离,完全不用吃力。
还有细节,比如停车。市区那个车位窄得让人抓狂,开油车常常蹭到路沿石,找角度折腾几次。而汉Dmi全景影像一开,车景一览无余,轻松一把停进去。发小在旁边,拼了三五次还蹭了点边角,我还打趣:你这油车咋这么折腾? 旁边一游客还回头问我:哎,这车看着挺新啊,值个三十万的样子?我笑着说,二十出头,省的跟孙子还追求面子。他还是有点不信。
出了点意外,返程中胎压报警,他赶紧找最近的维修站,车机直接显示三公里外就有,胎压不严重,低速跑也没问题。这让我心里直口头:嘿,科技还是贴心的,别看是混动车,安全辅助实用得不行。上次暴雨天用自适应巡航,真是惯了油车后感觉超级稳了,不用拼命盯着前方,手都不发抖了。
我这次观察了个细节:开完长途回来,电量还剩百分之四,一共才花了不到一块钱,算起来如果用单价三毛多一度电,差不多一天通勤花硬的油钱是20块,省下的钱,算算能给孩子买点奶粉了。其实我觉得,挺多朋友都没细想过,家用充电桩晚上用电晚上充,油车的油费和电车的电费比起来,这差距能大到什么地步。
我自己也在想,市场上很多车型对比,像同级油车和混动的差别其实挺大。你如果换算百公里油耗,普通油车可能在百公里6-8升,折合油钱在4-5块。而比亚迪汉DMi百公里能低到4升以内,油钱或许就只要2.8到3块。而且,自己做个粗略估算,电动车的保值率比油车还要高,尤其是在二手市场中,技术成熟的混动车仍然受追捧。
说到供应链,别看这车看起来高端,实际上,它的核心部分供货链比我想象中的还稳。比亚迪的供应链像是生活中的菜市场——便宜又有保障,尤其是电池和电机的供应。曾经我跟修理工说起,问他:至少一年后,汉DMi的配件还能买到吧?他笑着说肯定没问题,咱除了车壳和内饰,核心零件都自己掌控呢。这点让我觉得,新能源车的价格优势其实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供应链的稳定。
曾经有人说充电麻烦,我还记得,有一回朋友说,家用充电桩隔天早上充满,要牺牲一点睡觉时间。其实没那么复杂,我跟他讲了私人充电都怎么安排,晚上插上,几乎不用等,第二天就能饱满出门。反正我也没细数,每次出远门充个电,十几分钟上下就搞定了。长途偶尔用油,方便得很。
两周前,我还陪朋友去他家邻市买东西,那帮人都嫌麻烦。我说:其实你们用的那种油车,遇到高速限速啊限行,你们还得拼命找油站。用电?家里安个充电桩,睡觉时充一充,起床出门吸一口电,就像喝一口水一样简单。朋友一脸茫然,可能还在怀疑新能源车的真靠谱。
其实我也想过,这个行业变得这么快,像我这样一直从事汽车研发的都觉得以前的很多认知需要调一调。你别说,甚至我猜测:会不会未来汽车就不用像现在这样分油电?谁知道呢。只是家庭用车我真没觉得需要多折腾油耗和充电问题。
也有一些理想之外的细节,像充电基础设施还不够普及,城市里要不是有家庭充电桩,出远门可能还是个问题。但想想,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建设绿色能源,未来几年,像我身边的朋友,绝大部分都能用上自家的充电线,或者就近的公共桩。到那时,谁还会喜欢在油站排长队?我打个比喻:新能源就像是家里新买的冰箱,从繁琐到便利,可能只需要时间。
新能源车,包括混动车,对家庭的意义其实很大。不仅省钱,还多了许多实用的功能,让出行变得更简单、更安全。这些细节,才是让人信服的理由。
对于你来说,未来的用车场景,是不是也会被智能+新能源改变?我还在想,真的不考虑换一台了,家里最多两三年要换的车,是不是也该改一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