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魔幻就魔幻在,有人觉得开网约车,跟在自家后院开了口油井似的,电门一踩,钱就哗哗地往外冒。
广西南宁,一个网友晒了张图,直接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
一笔订单,司机开4.3公里去接人,再拉着人跑5.6公里,全程干了将近10公里,最后到手多少?
6块5毛2。
你没看错,6.52元。
我拿计算器摁了半天,生怕自己小学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每公里0.66元。
这是什么概念?
共享单车骑半小时还三四块呢,这可是个大活人,开着一吨多重的铁疙瘩,全程为你服务,最后挣的钱,不够在路边买瓶脉动。
奇葩的是,总有那么一些“人间清醒”的乘客,会帮你算账。
他们振振有词:现在不都是电车吗?
电费多便宜,一公里撑死一两毛,给你算五毛一公里,司机师傅都赚翻了,还不赶紧谢恩?
每次听到这种论调,我都想把对方的脑子撬开,看看里面的沟回是不是被水泥填平了。
说白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冰箱逻辑”——我只关心冰箱里的冷气,至于冰箱怎么制冷、耗多少电、谁交的电费,关我屁事。
他们选择性地,或者说,极其鸡贼地忽略了所有隐性成本。
车是天上掉下来的?
不用租不用买?
那十几万的车钱,就算分摊到五年,每天睁开眼就是一百多的折旧。
保险是慈善机构送的?
一年大几千的营运险,风雨无阻。
维修保养不要钱?
轮胎不会磨损?
电池不会衰减?
这些,在“电费才一毛钱”大神们的眼里,通通不存在。
最被无视的,也是最值钱的成本,是人。
是那个司机师傅。
他的时间,他的精力,他承担的风险,他养家糊口的压力。
这一切,被简化成了一毛钱的电费。
这已经不是傲慢了,这是对一个劳动者价值的彻底践踏。
本质上,网约车司机这个行当,已经被平台玩成了一个精心设计的“赌场”。
平台就是那个赌场老板。
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入场的门槛降到无限低。
有车有证?
来来来,欢迎入场,当自己的老板,时间自由,月入过万不是梦!
用各种补贴和虚幻的宣传,把你忽悠进来。
你以为你是来淘金的。殊不知,你只是赌场的又一枚筹码。
赌场老板的核心玩法是什么?
价格战。
用投资人的钱,疯狂补贴乘客端,用低到尘埃里的价格,迅速干死出租车,挤垮其他小平台。
就像两个巨头在华山之巅互砍,血流成河,血是谁的?
是底下这帮司机的。
南宁这笔6.52元的订单,就是这场“华山论贱”的极致产物。
它不是一个bug,它是系统算法精密计算后的必然结果。
平台需要用这种“亏本单”来维持用户粘性,来展示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好给资本市场讲一个更动听的故事。
至于司机亏不亏,谁在乎呢?
你不干,有的是人排队等着干。
这个赌场里,最不缺的就是怀揣梦想的赌徒。
官方数据,有时候比段子更黑色幽默。
南宁市交通运输局网站上挂着一个数据,当地网约车司机,日均流水,约136.81元。
一百三十六块八毛一。
这还是流水,没扣除电费、车损、保险、以及最重要的平台抽成。
一顿操作猛如虎,刨去所有成本,到手可能就够个早餐钱。
于是,为了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赌”更长的时间。
每天在线十几个小时,成了这群人的标配。
他们不是在开车,他们是把自己焊在了驾驶座上。
用自己的腰间盘、颈椎、前列腺,去换取一个勉强能糊口的收入。
这不叫“多劳多得”,这叫“拿命换钱”。
而平台呢?
它稳坐钓鱼台,从每一笔流水中,精准地抽出那20%-30%的佣金。
无论你这单是赚是亏,它的利润是雷打不动的。
这才是整个游戏里最骚的操作——它构建了一个司机稳亏,它稳赚的完美闭环。
所以,别再天真地以为,你打到一辆超便宜的网约车,是占了平台的便宜。
错了。
你占的每一分钱便宜,都是从另一个陌生人的血汗钱里,硬生生抠出来的。
平台搭建了一个斗兽场,让乘客和司机为了几块钱的差价“互搏”,它自己则在看台上,一边喝着香槟,一边数着门票钱。
更可怕的是什么?是这个模式的终局。
当所有的司机都被压榨到极限,当服务质量因为低收入而无限下滑,当安全隐患因为司机的疲劳驾驶而指数级上升。
你以为你还能享受到廉价又优质的出行吗?
不会的。
当赌场清场,只剩下一家独大的时候,那个曾经用补贴讨好你的老板,会毫不犹豫地亮出獠牙。
到时候,不仅是司机,连乘客,都将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今天你为6块钱的订单沾沾自喜,明天就可能要为30块的起步价叫苦不迭。
所以,南宁这笔6.52元的订单,它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是一个警钟。
它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它的底层逻辑是建立在对劳动者价值的剥削和无视之上,那么它最终一定会走向崩坏。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你我,皆在其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