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迎来转机,神秘金主注资10亿,百万产能目标能否实现?

2025年9月5日这一天,案件庭审没有掌声,但汽车厂区里来了个“新掌舵者”,现场氛围冷得像早秋的早晨,热闹的是媒体,紧张的是供应商和那些被遗忘的车主,气场瞬间分裂成两拨人;有人觉得这是“死而复生”,有人嘀咕这是场“资本秀”。

翔飞宣布接管那几家核心公司,承诺投放10亿元,想把停摆的产线拉回到温州,先造EX5和E5,让首批车“本月下线”,听起来干脆利落,像个救火队长下令出动;但债务账单躺在桌上——260亿,这个数字像台秤,压得人喘不过来。

威马汽车迎来转机,神秘金主注资10亿,百万产能目标能否实现?-有驾

我去问了一位供应商,电话那头沉默了三秒,才说一句话:“他们发白皮书给我们,看着像协议,手里没到位的票据还是那么多”,他说模具还放我仓库,所有权归公司,这句话像把刀,切割着供应链的信任;现场记录里,一位驻厂工程师低声告诉我,设备年久失修,光是找通合格的零件就得等上周,这些小破绽集合起来,足以绊倒任何复产节奏。

法院的重整计划依法生效,15万以下的小额债权全额现金清偿,超过部分走“15万现金+信托受益权”的路线,这个安排在法律层面能自洽,但在情感层面,老车主听到“信托受益权”比听到“明天修好车机”还要无感;车主们关心的是手里的车能否恢复联网,能否继续享受远程服务,能否拿回被“悬空”的终身质保。

我在一个车主群里看到一段对话,来自一位W6车主:我2022年买的,2023年售后就没了,车机还在内网状态,什么时候能恢复?群里有人回,别急,他们先把厂开起来再说,另有人发票据截图,说自己拿到了法院分配的部分款项;这类现场碎片组成了真实的现状——车好,服务缺,用户信任裂了。

威马汽车迎来转机,神秘金主注资10亿,百万产能目标能否实现?-有驾

翔飞的公开路线图分成了三个阶段,2025-2026年是启动期,目标年产1万到2万台,营收瞄准10到20亿元,同时准备在泰国搞个KD厂;接着到2026年力争冲到10万台,2027-2028年再往上攀到25到40万台,并在2029-2030年冲击百万产能和1200亿营收,这个时间表听上去像雄心书,但我心里一直在算一个小账——靠着首期10亿,能支撑多远?相比于数百亿的历史负债,这笔钱更像是把阀门打开的同步开关,而不是整座厂的发动机。

有人会问,翔飞底气哪来,怎么敢定这种目标?我反复比对工商信息,翔飞成立时间晚、主营是新车零售,年报显示参保人数为零,这些硬性指标提示实操经验不足;深挖股权链条,名字在外围的黄晶与宝能系企业有接点,这不是结论,是线索——线索暗示背后可能有更大的资金网络,但线索不是保单,能不能持久输血仍是问号。

换个方向看,宝能这条线并不新鲜,它曾参与过多个汽车投资项目,有资源也有经验,这点不能轻易否认;但宝能自己近年也有债务压力,这样的“接盘”更像是一次赌局,赌注是把一个曾经有口碑、现在欠账累累的品牌重新推上路;赌桌上的筹码是谁掏,掏多少,市场会算账。

威马汽车迎来转机,神秘金主注资10亿,百万产能目标能否实现?-有驾

我并没有站队,只是把事实拉进放大镜里:威马的产品口碑并非空喊,有车主跑了几十万公里还夸电池好,这种长尾验证不是吹的,它是企业残存的最值钱资产;对照之下,服务瘫痪、APP下线、智能功能失效,这些“服务债”反复刺痛用户,这就是企业命门——产品能留人,服务能留心。

现场看到的一个细节挺扎心,温州工厂门口有几辆老款威马停着,车身干净,人却不在,车钥匙像被抽走了功能,车主们靠朋友圈求助,转让信息和维权帖子并列,社区里有个术语开始流行,叫“孤儿车”,听着既可怜又冷寂,这个词可能比任何官方声明都更能说明问题。

有人在朋友圈发问,翔飞的白皮书里提到“模具库存属于四公司,请供应商妥善保管”,我看到有供应商发来库存清单,表里数字错行、日期混乱,这不是偶然,是混乱的证据,重整需要精细化操作,而现在的场面更像在边修边打补丁。

威马汽车迎来转机,神秘金主注资10亿,百万产能目标能否实现?-有驾

我和一名法务律师聊过,他说法院裁定有法律效力,债务安排可以走程序化清偿,但法律是冷的,人的期待是热的,很多时候程序走完,情绪还没平,尤其是几万车主的生活受到影响,这种信任一旦丢失,修复成本非榜单能量化。

我问自己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如果只是把车造出来,不去修复用户体验,能不能把品牌留住?答案很现实,可能性低;用户信任不是短期广告或促销堆出来的,它在日常服务里一点点累积,也在断供时瞬间瓦解。

威马汽车迎来转机,神秘金主注资10亿,百万产能目标能否实现?-有驾

几位老车主的反馈是最接地气的注脚,他们不奢求短时间内大规模换车,只想把APP和车机联通,想把空置的质保兜住,想有个能接电话的售后,这些需求看起来小众,实则决定了口碑的温度;新威马若连这点都做不好,再宏大的产能目标也只是演戏。

结局还没写完,翔飞的十亿能不能撬动更多资金,能不能把供应链、车主服务和工厂修复这三条线同时拉直,市场会用订单和口碑投票;这场重生若成,可能是资本修复产业链的经典案例,若失败,它会成为又一处提醒:造车不只是造车,还得当“人心工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