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十二点,极氪展厅里人声不算鼎沸,但气氛微妙。
两位副总裁站在两侧,脸上的微笑像雕塑,C位是一位穿黑色T恤的女车主,站姿很直,手里握着一张写满了字的卡片。
摄影师一遍一遍调角度,生怕这个画面里哪怕多一丝杂乱。
这个场景如果拍成纪录片,我敢打赌字幕一定不会写什么“温馨”,而是“重大事故幸存者俱乐部官方收编仪式”。
如果我是这位女车主,也许脑海里正在闪回当时那场事故的碎片,方向盘、气囊、玻璃碎屑和救护车的刺耳鸣笛。
现在,她成了主角,但主角并不是故事里最舒服的位置。
极氪收编曙光守护安全俱乐部这件事,表面是一次品牌营销动作,实则像一次刑侦现场的线索重组。
我们来还原一下证据链:首先,“曙光守护安全俱乐部”并非空穴来风。
和沃尔沃的“生命奇迹俱乐部”一样,都是由经历过重大交通事故,但因车辆安全技术保命的车主自发聚集而成。
区别在于,前者一直处于民间自发状态,后者已经有数十年“官方背书”。
极氪在各种事故新闻里频频出现——车毁人未亡,车主安然无恙。
但这些幸存者的故事,过去被埋没在数据和官方新闻稿的夹缝里,像法医手里那些不起眼的指纹。
如果安全是一辆车最大的卖点,这种“幸存者见证”本应是宣传的黄金证据。
遗憾的是,极氪以往的主旋律是“运动”“操控”,而非“安全”,这跟警队里刑警偏爱抓盗窃而不抓诈骗有异曲同工之妙——技术派的自我满足,往往忽略了大众最关心的生死问题。
这次收编,极氪算是“终于玩明白了”。
官方出面把俱乐部升级为正式运营平台,两位副总裁到场,C位留给女车主。
这不是简单的资源加持,而是一次品牌基因的重新激活。
极氪本是沃尔沃安全血统的继承者,却长期在宣传上自我阉割。
每次发布会,安全技术讲得像理化课课代表背公式,消费者听完只记得“电池快、底盘稳”,至于“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这句标语早被隔壁友商贴在海报上。
事实很简单:安全是极氪真正的杀手锏,但长期被当配角用。
这次事件相当于把配角拉到舞台中央,喊一句“主角上线”。
回到专业视角,为什么“幸存者俱乐部”这么重要?
在传播学上,这叫做“故事证据效应”。
数据和参数再多,不如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出来说:“我撞了,没死,多亏这车。”沃尔沃几十年如一日,把“生命奇迹俱乐部”的故事讲到家喻户晓,现在提起“沃尔沃”,哪怕是开电摩的骑手也会说一句“安全”。
极氪想复制这条路,其实是顺理成章。
只是,过去极氪像个理科男,老觉得讲故事太文艺,还是讲结构刚性、碰撞测试靠谱。
汽车安全不是论文,是用鲜活的体验打动人性的不安,这点是极氪之前没悟出的“营销玄学”。
当然,如果你是行业观察者,不难发现这里面还有一层现实残酷:安全故事的传播,需要事故来做引子。
这有点像法医的职业悖论——想证明自己的专业,前提是有人遭遇不幸。
极氪这几年事故新闻不少,车主离奇生还,甚至亲自走出车门。
但你不能指望每一条事故都能成为好故事。
绝大多数人不会主动关注“重大事故后我如何活下来”,大家更喜欢看“零百加速”、“智能座舱”、“天幕升降”。
安全是那种你只有在被撞上后才会想起的底线需求。
这个俱乐部的故事,既是真实,也有点“无奈”,就像法医面对案发现场,明知道每一次解剖都是建立信任的过程,可也知道信任的代价是伤痕。
极氪官方这次上场,“两位副总裁+女车主C位”,画面很标准,但也很克制。
没有煽情,没有泪点,没有排队领奖的仪式感。
女车主的故事应该很重,但官方选择让她站在中间,既是尊重,也是策略。
如果我是活动策划,可能还会纠结怎么让故事既真实又不沉重。
毕竟,营销不能只靠苦情牌,最后还是要卖车。
安全,是品牌的底色,但不是唯一的亮色。
极氪需要安全,但也不能只靠安全。
反过来说,极氪只有在“安全”和“运动”之间找到平衡,才有可能在卷死友商的战场上活下去。
毕竟,极氪对标的友商有的只是“跨界”和“噱头”,没几个人会在真正的危险面前选一辆没有安全基因的车。
如果你细看极氪这次的动作,会发现他们其实在做一个“故事化传播的反转实验”。
过去是技术证据,数据为王;现在是幸存者站台,情感为桥。
但这个“情感桥梁”能不能走得远,还是得看极氪后续怎么运营这个俱乐部。
沃尔沃几十年坚持做“生命奇迹俱乐部”,每一个成员都是真实存在、持续运营,不只是事故当天的热搜。
极氪如果只是“收编”一次,拍几张照片,发个通稿,过几个月就没人提,那就跟城市里那些“见义勇为表彰大会”一样,除了一堆奖状,没什么实际意义。
真正的难点是,如何让安全变成极氪的品牌心智,而不是一时的新闻热度。
说实话,作为旁观者,每次看到“重大事故幸存者俱乐部”这种词,内心总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
你说安全多重要,大家嘴上都说“命比钱重要”,可真到买车下单,还是先问“0到100多少秒”、“有没有语音控制”。
安全成了一种“事后诸葛亮”,仿佛只有在事故现场,大家才会想起自己其实很脆弱。
我有时候也自嘲:如果人类真的理性,法医这个职业早就失业了。
可惜,人性比数据复杂,安全比性能更难讲清楚——毕竟谁都不愿意用自己的事故去帮厂商宣传安全。
极氪这次算是“补了一刀”。
他们终于明白,不靠自己讲参数,而是让幸存者自己讲故事,这是更有效的证据链。
只不过,这种证据链本身就带着悲喜交加的味道。
安全俱乐部的成员们,每一个都有一段不愿回忆的痛苦,极氪把他们请上舞台,是尊重,也是营销。
但营销的边界在哪里?
安全和事故的故事,到底应该怎样讲,才能既不消费伤痛,也能给潜在车主真正的信心?
这是极氪接下来要面对的新课题。
也许故事最后,值得问一句:我们在选择汽车品牌时,真的足够看重安全了吗?
极氪的“曙光守护安全俱乐部”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沃尔沃式的品牌传奇,还是只是一次营销闪现?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像所有事故现场之后的法医分析,总会留下一些未解之谜。
安全这件事,或许只有在你亲身经历之后,才可能真正理解。
而极氪能做的,是把故事讲下去,至于能不能讲到人心深处,就看时间和现实。
你说,如果下次站在展厅里,C位还是那位女车主,会不会有人终于在买车时,真诚地问一句:“这车,安全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