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汽车市场,可以说是上演了一出让人既兴奋又有点看不懂的大戏。
你如果只看卖车的场面,那绝对是热火朝天,一片繁荣。
各大车企的销量报告一个比一个亮眼,新车跟下饺子似的往外送,营业额也是水涨船高。
可怪就怪在,大家忙活了半天,场面搞得这么大,到年底一盘账,发现口袋里赚到的真金白银反而变少了。
这就好比你家楼下新开的馆子,天天排大队,看着老板忙得脚不沾地,结果月底一算,发现挣的钱还不如隔壁卖调味料的小卖部多。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咱们国内最会赚钱的三家汽车巨头,比亚迪、吉利和长城,这三位大佬把上半年赚的纯利润全加在一起,竟然才勉了勉强强,跟一家卖电池的公司——宁德时代,打了个平手。
这一下就让很多人犯了嘀咕:难道我们这些辛辛苦苦造车卖车的企业,到头来真的只是在给“电池大王”打工吗?
这背后的门道,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咱们先来看看这热闹的场面到底有多火。
根据已经公布的半年报数据,在14家主流的乘用车企业里,几乎所有人的销量都在增长。
行业里的老大哥比亚迪和上汽,上半年都卖了超过200万辆车,这个数字相当惊人。
吉利汽车更是势头凶猛,从去年的第五名一下子冲进了前三。
长安、北汽、长城这些传统强手,也都实现了销量的稳步提升。
再把目光转向新能源领域的“新势力”们,那场面就更刺激了。
零跑汽车成了今年上半年最大的黑马,交付量同比猛增了一倍半还多,直接坐上了新势力销量的头把交椅。
而备受关注的小米汽车,虽然刚入场不久,但增速同样惊人,小鹏汽车的销量增速更是达到了骇人的279%。
总的来看,这14家车企在上半年总共卖出去了大约1102万辆车,比去年同期多了140多万辆,整个市场的蛋糕实实在在地变大了。
车卖得多了,收到的钱自然也多。
这14家企业上半年的总营业收入达到了1.3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2.1%。
看到这儿,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从热闹的销量和营收,转向最能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净利润时,气氛就突然变得凝重了。
数据显示,这14家车企在上半年合计赚到的纯利润大约是255.73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323.86亿元。
也就是说,在车卖得更多、收钱也更多的情况下,大家合起来赚的钱反而少了差不多70个亿,整体利润下降了21%。
除了少数几家公司,比如比亚迪、理想实现了利润上涨,大部分车企都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现在,让我们把焦点放在那三家最赚钱的车企身上。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上半年赚了155.1亿元;吉利汽车,赚了92.9亿元;长城汽车,赚了63.37亿元。
这三家加起来,总共的净利润是311.37亿元。
这个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
然而,当我们将这个数字与产业链上游的宁德时代进行对比时,巨大的反差就出现了。
宁德时代在同一时期,一家公司的净利润就高达304.9亿元。
换句话说,我们三家顶尖的整车制造企业,动用了庞大的研发团队、无数的生产线和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辛辛苦苦干了半年,利润加起来才刚刚超过宁德时代一家。
如果再看看资本市场给出的估值,比亚迪、吉利、长城三家的市值加起来大约是1.28万亿,而宁德时代一家的市值就高达1.75万亿。
这种强烈的对比,难免让人产生“卖车不如卖电池”的感慨。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意逻辑。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汽车公司和电池公司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比较。
首先要明白,宁德时代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它本质上更像是一家能源科技公司,而不是一个普通的零部件供应商。
它的核心竞争力,是它在动力电池领域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技术优势和专利壁垒。
在今天这个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的时代,电池就是电动车的心脏,是最关键、成本最高的核心部件之一。
绝大多数汽车厂家,自己并没有能力或者精力去投入巨资建立一个同样庞大的电池研发和生产体系,那么最直接的选择就是向宁德时代这样的头部企业采购。
这就给了宁德时代非常强大的话语权和定价能力。
它的客户是各大车企,它做的是企业对企业的生意,它的利润来自于技术上的领先和行业内的龙头地位,这让它在面对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下游客户的压力时,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利润率。
反观汽车企业,它们所处的环境则完全不同。
造车是一门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从产品研发、工厂建设、生产制造,到品牌营销、渠道铺设、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天文数字般的资金。
汽车企业的利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模效应,也就是说,车卖得越多,分摊到每一辆车上的固定成本就越低,才有可能赚钱。
而眼下,中国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阶段。
我们通常用“内卷”这个词来形容,说白了,就是一场“血战”。
市场上挤满了新势力、传统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甚至还有像小米这样的科技巨头跨界入局。
在每一个价格区间,都有无数款车型在激烈厮杀。
为了能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活下来并且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车企们最常用,也是最无奈的手段,就是打“价格战”。
今天你宣布降价一万,明天我就敢送价值两万的配置,大家都在用利润来换取销量。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车企利润普遍下滑,并不是因为这些企业本身失去了赚钱的能力,而是它们在当前这个特殊的市场发展阶段,主动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
对它们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不是一辆车能赚多少钱,而是能卖出去多少辆车。
因为只有把规模做起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更低的成本,才能拥有更多的用户数据来进行后续的服务和开发,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洗牌大战中幸存下来。
这是一种用短期利润换取长期生存空间和市场地位的战略。
就好比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指挥官会选择性地放弃一些次要的阵地,以集中兵力去争夺那个决定最终胜负的战略高地。
因此,“为宁王打工”这种说法,虽然形象,但过于简单化了。
它只是描绘了产业链中不同环节在特定时期利润分配的现状,却没有揭示出这背后深层的产业逻辑和企业战略。
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虽然让车企们暂时承受着巨大的利润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最终将锻造出一批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强大企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