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车企被曝卖“零公里二手车”,理想、长安、吉利等赫然在列。一听到这个新闻,许多刚提车的朋友一拍大腿,心里那个可劲儿不是滋味。毕竟谁希望自己的“新车”到了家,才猛然发现保险早已被提前办好,而且还不是自己的名字。这么糟心的套路,搁以前说出去,能当成坊间传说,如今却成了行业常态。
路透社的调查让整个车圈“受到了应有的关注”。前脚你还在4S店里跟销售讨价还价,后一秒你的“新车”已经莫名其妙拥有了保险记录。这种玩法,说白了,就是玩数字游戏:车没卖出去,保险先上,销量先算,经销商和厂家也都能在月底交差。于是,毛利、销量、目标全满分,唯独买家成了幕后的小丑。你要问经销商,他们会很诚恳地眉头一皱:“这都是行业潜规则。”
厂家方面,回答也很有趣。有的大企业表示会调查,有的干脆闭麦不语。吉利、比亚迪等主流品牌,网友们翻遍了官方渠道,只能看到一片静谧。只有大众中国和上汽通用象征性表个态,仍给人一种踢皮球的熟悉感。您在乎客户体验吗?在乎,只是没时间琢磨。
车主有啥办法?聪明点的,买车前先查保险记录,有经验的,甚至会带律师去提车。可绝大多数人还是宁信销售那张口若悬河的嘴。等唾液风干,保险已录、维权遥遥,最后只剩无奈。你可能花了新车钱,开出去却成了“第二任”。遇上狠点的经销商,你维权也难。法院判了赔偿,数额比美国娱乐平台里的“惩罚性赔偿”只能说象征意义。
有人问,这招怎么看都不厚道,保险公司怎么会同意?说到底,保险早已成了产业链的一环,彼此合作做数据而已。你以为在帮你规避风险,人家却在帮车企“美化经营业绩”。要是销量走样,甚至会影响到车企上市、融资、分红的每一环。至于库存,反正先算业绩,晚上老板睡得香——管你下游积不积压,年底清仓促销就是新的故事了。
国外怎么管?德国的汽车黑匣子,记录每辆车的出厂、保险、流转,几乎环环上锁。美国玩过里程数造假,赔得比车都贵。国内有地方说要上区块链,可大多数还停留在PPT阶段。短期内你我还是得自求多福。所以,买车时除了研究配置,还得问问自己:你买的是真新车,还是“被流转过数次的新车”?
特斯拉那套流水线透明记录,被老品牌吹成业内典范。可现实却是,绝大多数经销商依然该蒙的蒙,该混的混。那些曾靠套路玩大的传统车企,不老实改,还越玩越顺溜。新势力刚入局,发现路子好用,也不傻,纷纷效仿。
其实整个行业为何会形成这种风气?一方面是销量压力,那串月度目标数字比“乙方老板的白发”还要扎心;另一方面监管乏力,出了事大不了赔点小钱,痛感有限。你敢说不会变本加厉?而车主面对这一切,也只能自嘲:本来以为多花几个钱能买省心,谁知买来的是一堆麻烦和不确定。
最终,这场表面精明的数字游戏,其实吃亏最大的是消费者。一辆表面无暇的“新车”,背地里却充满猫腻。如果行业松散、监管无效,只要利润足够可观,下游就不会变好。不少人说,大环境如此,谁都“不好当冤大头”;然而,等每个环节都成了“合谋”,就会有人不断吃亏。你以为恶果只留给后人?更多时候,轮到的就是我们自己。
买车的门道越来越多,猫腻越来越深。我们等技术进步、等监管跟上、等行业自净。现实却告诉你,谁都得在交易前后多长个心眼,否则你的“新车”转眼就有了旧故事。你再气愤,也只能咬咬牙,安慰自己“下次肯定不会再上当”。毕竟,马太效应说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多亏了那些精明的经销商和车企,让每个人都早早练就了一身防骗本领。你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