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最近几年就跟坐火箭似的往上蹿,尤其是增程式车型,骂声和掌声一样热闹。
有人说这技术是"工业垃圾",用油发电再用电驱动纯属脱裤子放屁;可你瞅瞅销量榜,2024年增程车销量直接翻倍,硬生生把纯电和插混都甩在了后头。这事儿说怪也不怪,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刚出来的时候,诺基亚的键盘党也看不惯触屏,结果现在谁还用功能机?
先说支持增程车的理由确实实在。现在满大街跑的增程车,像理想、问界这些品牌,开起来就跟纯电车没啥区别。踩电门不顿挫,静音效果吊打燃油车,关键是加油比充电方便多了。特别是家里有充电桩的,白天纯电通勤,晚上加油跑长途,完美解决续航焦虑。我邻居老王就开理想L8,他说最满意的就是节假日带全家出游,不用像开纯电车似的到处找充电桩,服务区加满油说走就走。
不过反对的声音也不是没道理。有车主吐槽增程车高速油耗比油车还高,这不就是"脱裤子放屁"吗?上海的李先生去年买了辆问界M5,结果跑京沪高速发现油耗直奔10L/百公里,气得他直骂街:"这不是花钱买罪受吗?"更扎心的是冬天续航缩水,标称200公里的电车,零下十度直接砍到120公里,三天两头充电,充电桩排队排到怀疑人生。
其实这些争议早就在行业里吵了十几年。早在2010年通用就推出过增程式电动车Volt,结果因为技术不成熟成了炮灰。后来雪佛兰又折腾了几年,最后还是停产了。当时业内普遍认为这技术就是个过渡方案,就像当年的柯达数码相机,看着新鲜但成不了气候。没想到风水轮流转,2024年增程车销量直接冲到116.7万辆,增速78.7%创纪录,连长城这种老牌车企都坐不住了,李瑞峰公开说"没必要再做增程技术",结果反倒让这技术更火了。
要说增程车能翻身的根本原因,还得看市场需求。现在90%的新能源车主都在城里开,充电桩虽然越来越多,但高峰期抢桩还是头大。增程车就完美解决了这个痛点,北京的张女士说:"我家充电桩晚上才慢充,白天上班开纯电,周末自驾游加油就行,比纯电车省心多了。"更关键的是,现在增程车价格越来越亲民,深蓝L07起售价不到15万,顶配才17万出头,比同级别纯电车便宜好几万。
技术进步也是关键因素。小鹏最近要推出的超级增程车,纯电续航直接干到430公里,充电12分钟补能500公里,这数据比很多纯电车都亮眼。宁德时代新出的增程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0%,低温衰减控制得更好,冬天续航缩水能控制在15%以内。这些升级让增程车越来越像"披着油箱外衣的纯电车",高速油耗也从原来的8L降到6.5L,虽然还是比油车高,但比起前几年已经强太多了。
不过车企们的算盘打得精。理想汽车靠着增程车三年卖了20万辆,市值一度超过蔚来。问界M9上市三个月订单破万,华为的智能座舱功不可没。更绝的是,增程车结构简单反而成了优势。传统车企转型最头疼的就是生产线改造,增程车直接在燃油车底盘上改,发动机换成电机,生产线都不用大动。上汽大众的工程师说:"我们EA888发动机改增程器,改造成本比研发全新纯电平台省了40%。"
但问题也明摆着。现在主流增程车都是"大电池+小油箱",电池占整车成本40%以上,导致车价居高不下。有行业专家算过账,如果电池成本降到800元/kWh,增程车价格能和同级油车持平。宁德时代正在研发的钠离子电池,成本直降30%,明年量产后可能改变游戏规则。更关键的是,现在车企都在卷智能化,增程车因为架构简单,反而更容易实现高阶智驾。小鹏的XNGP系统在增程车上率先支持城市NOA,就是得益于电驱平台的优势。
从国际市场看,增程车潜力更大。欧洲现在充电桩覆盖率不到30%,大众新研发的增程SUV专门针对北美市场,加一次油续航超1000公里。现代汽车计划在2026年推出增程车型,首推D级跨界车,直接对标理想L6。更绝的是飞行汽车领域,小鹏的"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器用的就是增程技术,毕竟天上飞可比地上跑耗电快多了。
说到底,增程车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充电宝——虽然看着多余,但关键时刻真能救命。清华大学帅石金教授说得在理:"到2030年,增程车至少占新能源市场半壁江山。"现在车企都在赌一个未来:当充电桩像加油站一样普及,增程车会不会变成鸡肋?但现实是,中国还有60%的县城没有快充站,西北地区加油站密度是城市的3倍,这些地方才是增程车的主战场。
最后说句实在话,技术本没有高低贵贱。当年燃油车刚出来的时候,马拉火车也被当成笑话。增程车能不能成为主流,关键看能不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高速油耗再降30%,二是把购车门槛拉到10万以内。如果这两个坎能迈过去,别说长城不做,就是特斯拉也得改行造增程车。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增程车是真香还是智商税?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