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身边很多关注汽车的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曾经风光无限的理想汽车,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烦。
这个一度被誉为“最懂中国家庭”的汽车品牌,凭借着车里的大屏幕、大冰箱和舒适的座椅,赢得了大量消费者的青睐,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里走出了一条非常独特的成功之路。
然而,市场的变化总是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如今的理想汽车,正面临着销量下滑、股价大跌的窘境,很多人都在问,那个曾经的神话,为什么突然就不灵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从最直观的数据看起。
根据公开的信息,2025年的前十个月,理想汽车总共交付了大约32.9万辆车,这个数字听起来还不错,但问题在于,这仅仅完成了他们自己定下的全年销售目标的百分之五十一多一点。
这意味着剩下的最后两个月,他们需要完成将近一半的目标,这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市场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销量的疲软不仅仅是完不成目标这么简单,更体现在具体的月度数据上。
就拿2025年10月份来说,理想交付了3.18万辆车,这个数字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超过百分之三十八。
这已经是它从6月份以来,连续第五个月出现同比下滑了。
更让理想感到压力的是,曾经跟在身后的竞争对手们,现在一个个都跑到了前面。
在10月份,蔚来汽车交付了超过4万辆,小鹏汽车更是交付了4.2万辆,双双超过了理想。
蔚来依靠ES6和ET5等车型的稳定表现,小鹏则凭借G6和P7i这两款车重新找回了增长的势头。
反观理想,赖以成名的L系列车型销量开始出现松动,而那款被寄予厚望、造型非常独特的纯电MPV车型MEGA,市场反应也远没有达到预期,销量从9月份的三千多辆滑落到了10月份的一千九百多辆。
同时,像问界和零跑这样的品牌,也多次在单月销量上超过理想,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市场的反应是最直接的,销量不好,资本市场自然不会给好脸色。
理想汽车在美国和香港的股价,都从年内的高点下跌了超过百分之四十。
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意味着理想汽车已经从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高增长公司,变成了一个让他们资金被套住、未来前景不明朗的企业。
这种从“宠儿”到“弃儿”的转变,背后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理想汽车的成功,与其说是技术的胜利,不如说是一场精准营销的胜利。
它推出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组合,并不是什么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但它恰好击中了中国30到50岁这批中产家庭用户的内心深处。
这批人大多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买车,首先考虑的就是家人的乘坐感受。
理想汽车恰好满足了他们对于舒适、体面和家庭幸福感的追求。
创始人李想也曾公开表示,他们卖的不是车,是家庭的幸福。
这种情感牌在过去非常有效,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它的局限性也暴露了出来。
当整个行业都在朝着智能化、电动化的方向飞速前进时,理想汽车的宣传重点似乎还停留在“带家人去郊游”这种温情的场景上。
当别的品牌在大力宣传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有多先进、电池技术有多安全、能源补充有多便捷时,理想的这套说辞就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消费者是会变的,当最初的情感共鸣过去之后,他们会开始更理性地审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曾经的“家庭优先”,在一些追求科技感的消费者眼中,慢慢变成了“技术不求上进”的代名词。
这种依赖于精准洞察特定人群心理的成功模式,当这部分市场红利被挖掘殆尽,而新的技术亮点又跟不上时,就很容易陷入增长的瓶颈。
说到技术,理想汽车一直坚持的增程式技术路线,在过去几年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
在充电设施还不够完善、很多人对纯电动车有里程焦虑的时代,增程式汽车用一个油箱解决了所有问题,让理想迅速打开了市场。
但是,增程式本身就是一个过渡性的技术方案。
它的本质还是一台依赖燃油发动机来发电的汽车,结构相对复杂,在某些工况下能源转换效率并不高,也没有实现真正的零排放。
如今,随着800V高压快充技术的普及,充电速度越来越快,国家的充电网络也越来越完善,主流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普遍超过了600公里。
增程式技术曾经最大的优势正在被逐渐削弱。
理想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推出纯电车型试图转型,但无论是技术积累、供应链体系还是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都已经深深地和“增程”绑定在了一起,转型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理想的竞争对手时,这种技术上的差距感会更加明显。
特斯拉已经在软件、能源和生产制造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闭环体系;蔚来汽车投入巨资建设的换电网络,已经成为其独特的竞争壁垒,截至2025年10月,全国换电站数量已超过2800座;小鹏汽车则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深耕,其XNGP系统在城市复杂路况下的表现已经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这些公司虽然目前可能还在亏损,但他们的投入都集中在构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上,比如算法、能源体系和数据生态。
相比之下,理想在研发上的投入显得有些保守,其智能驾驶系统仍然比较依赖供应商的方案,自研的技术还没有在用户心中形成强大的品牌认知。
当整个行业都在讨论未来时,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似乎还停留在对用户舒适需求的满足上,这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是一种潜在的风险。
最后,一个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其内部的管理和组织能力。
根据一些报道和离职员工的反馈,理想汽车内部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创始人李想个人手中。
在公司发展的早期,这种模式效率很高,能够快速决策、迅速执行。
但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这种“一人决策”的模式就可能成为发展的瓶颈。
创始人的个人喜好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战略方向,不同的声音和创新的想法可能难以被采纳。
同时,管理层的频繁变动和一些员工在社交平台上的抱怨,也从侧面反映出公司在组织文化和员工关怀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一个曾经充满创业激情和执行力的团队,如果逐渐变得害怕犯错、害怕改变,那么它的长期发展动力必然会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理想汽车当前面临的困境,是市场环境、技术路线、竞争格局和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所经历的,不仅仅是销量的暂时下滑,更是一场关于如何从“网红”走向“长红”的深刻考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