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合作协议,强化智能底盘换电技术研发,共同打造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

广汽跟宁德时代签了个十年合作协议,说是要搞智能底盘和换电技术。听起来挺大气,毕竟这俩都是各自圈子里的头部,但我心里其实有点怀疑。毕竟这种合作,光说不练还挺常见。

我刚跟一个老维修师傅聊过,他维护了广汽好多电动车。换电能火吗?现在用户还都怕换电太麻烦,他叹口气,尤其是广汽这些传统车企,卖电动车没造车新势力灵活。这话让我想起,虽然换电听着省时,但站点布局、标准统一难度可大了,相当于全国铺满充电桩加加油站那么繁琐。

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合作协议,强化智能底盘换电技术研发,共同打造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有驾

这十年合作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做智能底盘,研发时间没法简单算,广汽的研发老哥曾经吐槽,底盘改动比外观容易翻车,因为涉及整车稳定性。换电标准技术不统一,电池参数和接口匹配就像拼积木,整不好后面谁买账也难讲。这里我猜测,广汽和宁德时代能不能凭这合作牛起来,估计得看后续车型和市场反应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广汽这些年电动车产品线其实不错,但产品间的差异化一直叫人提不起劲儿。去年我临场算过,广汽Aion系列的续航和价格档次,跟比亚迪和小鹏的同级别车相比,续航差个30到50公里,售价相差一两万,用户选择上头疼。换电要是能解决充电慢的问题,那倒是能成为广汽的强卖点。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运营换电站成本,据销售透露,单个换电站投入最少得上千万,而且还得跟地方政府、地产商谈位置,手续烦成狗。

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合作协议,强化智能底盘换电技术研发,共同打造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有驾

讲真,我最关心的不只是技术。更大的问题是供应链、用户接受度怎么融洽。广汽靠传统燃油车起家,供应链比较稳健,但换电牵扯电池甚至二手电芯处理,环节多得很。供应链博弈里,宁德时代是电池老大,但这合作,是不是在电池供应上给了广汽更优资源,还是单纯技术共享?我没听广汽那边的人明确说。不过供应链间的相互依赖,很像饭店和供应商:米店给饭店供应米,饭店卖不出去,米店库存还得消化,对接不好,饭店菜品卖不出就亏。这种彼此的缺口,你觉得真能靠协议全部修补?

我前几天逛论坛,看到个车主抱怨广汽Aion换电站少,换电一次还得排队半小时。销售说,要是全国网点2025年能达到1000个,我觉得他们乐观了。换电的便利性最大的敌人是站点少和等待时间长,不管技术多牛,用户体验最重要。

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合作协议,强化智能底盘换电技术研发,共同打造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有驾

其实我之前写换电技术的时候,说过换电会是下一个充电革命,但那时候没考虑到用户心理,这轮我得收回一点,有些用户还是觉得换电像给车体检,不放心外人动他爱车里的电池,有点烦人。这也难怪,毕竟电池要么直接卖给你,要么你租用,心理预期不一样。供应链上宁德时代的电池租赁业务一直挺烧钱,回本周期长,算下来单车成本得加几千块。

说到智能底盘,我最近翻了下笔记,广汽某车型智能底盘平台集成了主动悬挂和车身动力学控制,这个技术含量不低,关键是能让车辆更省电又安全。别看这技术复杂,研发过程中相当于把车做成体操选手,得柔韧又稳健。供应链就像拉面师傅拉面,不仅要面条劲道,还得保持汤底鲜美,这底盘的刚性与舒适度平衡,真难。

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合作协议,强化智能底盘换电技术研发,共同打造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有驾

智能底盘和换电的结合点就在于车辆设计需要充分预留电池模组更换接口,这事别看简单,实际工程量大得吓人。种种来看,这十年协议更像一场磨合战。是不是广汽能借宁德的电池优势烧出点味道,还是说两边还得多磨合,不可预期。

我忍不住想问你们,你们觉得换电到底是新风口还是雷区?毕竟广汽瞄着这块钱包劲了,但换到用户愿不愿意替换自家的电池呢?毕竟换电池还在车里装着的不一定都是宁德时代,混用怎么办?

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合作协议,强化智能底盘换电技术研发,共同打造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有驾

最后说个不经意的细节,我刚才翻了下广汽的一份内部调查,用户对智能底盘的感受,8成觉得开起来舒服,但也有部分反映过敏感导致开走烂路不太顺畅,这种调教是否会成为换电车型推广的阻力?这就更说不准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