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不烂到差口气,广西玉柴这十年到底经历了啥?

从"开不烂"到"差口气",广西玉柴这十年到底经历了啥?

前几天收拾老仓库,翻出台老柴油机。擦干净一看,机身钢印还是1987年的,启动时"突突"两声,比我家那台2018年买的新机子还利索。这让我想起前阵子和修车师傅老周聊天——他说现在修玉柴的活计少了,倒不是没人用,是机器出毛病的概率比从前高多了。

从开不烂到差口气,广西玉柴这十年到底经历了啥?-有驾

我最早接触玉柴是90年代初跑运输那会儿。那时候谁家货车装的不是玉柴机?师傅们都说"玉柴机皮实,跑十万公里不用大修"。我那台红岩卡车配的6105型发动机,跑了120万公里才换缸套,现在还在老家农机站当教学机用着。可这几年不一样了,去年帮邻居买了台玉柴的农用拖拉机,用了不到两年,水泵漏液、电路串电,修了三回还没断根。

说起来也巧,最近整理旧报纸翻到篇2000年的报道,头版标题是"玉柴机器:中国动力心脏"。那时候玉柴的产销量占全国柴油机的1/3,连青藏线的卡车都指定用它。可这些年再看行业榜单,前五名里早没了玉柴的名字。去年参加机械展,碰到几个老机手凑一块儿叹气:"现在的机器,看着花哨,用着不如从前实在。"

说到玉柴这几年的变化,绕不开一个人——晏平。这位现任董事长是辽宁人,早年在广深铁路干过副总经理,2005年接手玉柴。按理说,有国企管理经验又有铁路系统资源,该是助力企业的好时候。可那几年刚好赶上国内制造业转型,商用车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玉柴引以为傲的传统机型,慢慢被更省油、更智能的新型发动机挤到了边缘。

去年跟玉柴经销商老陈喝酒,他拍着大腿说:"现在用户要的是国六标准、智能联网,咱们的老技术跟不上啊。"他翻出本客户登记本,指着2015年的记录:"那时候每月能卖200台,现在连100台都保不住。"这话听着扎心,可细想也在理——当年玉柴靠"皮实耐造"打天下,现在用户要的是"高效智能",企业的研发方向要是没跟上,自然会被市场甩下。

不过话说回来,最近路过玉柴新厂区,倒是看见不少新设备。听说他们在搞氢能源发动机研发,还跟高校合作建了实验室。有位老工程师跟我说:"咱们不是不行了,是在换赛道。"这话有没有道理?看看街上的电动车就明白——当年燃油车称王的时候,谁能想到现在满大街都是电动车?

那天修完老柴油机,我站在仓库门口发了会儿呆。阳光照在机身上,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纹路里,藏着几代人的记忆。或许每个老品牌都会遇到这样的坎儿:是守着过去的荣光吃老本,还是咬着牙往新路上闯?玉柴的答案,可能就藏在那些新研发的实验室里,藏在车间里加班的灯光里,藏在每一个试图重拾口碑的玉柴人心里。

时间会检验一切,好产品永远有它的位置。就像我那台老柴油机,虽然落满灰尘,可拧动钥匙的瞬间,还是会发出最踏实的声响。

(注:文中企业历史数据参考自广西玉柴机器集团官网公开资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依据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2024年度报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