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开车的时候,车居然比你还懂情绪管理?
最近,小鹏 P7 推了个新功能,名字叫“路怒消消气”。听起来是不是挺暖心的?就好像开车遇到堵车、加塞、被人狂按喇叭的时候,车会跳出来当你的情绪教练:别生气,深呼吸,咱要冷静。
结果没想到,本意是想安抚司机,最后却惹了一堆车主和网友不爽。有人吐槽:“我开个车,还得被车上课?”
其实想想也不奇怪。毕竟“路怒症”这个东西,多少人中招过。
有个数据:据公安部统计,中国每年因为交通纠纷引发的冲突事件上万起,其中大多数和“路怒”有关。简单说,就是心态崩了,然后行动跟上了。我身边就有朋友,平时温文尔雅,见人笑嘻嘻。但一上车,秒变“战斗民族”。谁要是加他个塞,他能在车里骂一路,还非得追上去“理论理论”。
所以小鹏的想法不算离谱:既然车是你情绪最容易爆炸的场景,那干脆让车帮你疏导一下。
问题出在哪?
第一,场景太尴尬。
想象一下,你被人加塞,本来就火冒三丈,结果这时候车弹出个提示:“别生气哦,深呼吸,微笑一下。”
emmm……就跟你吵架的时候,有人拍你肩膀说“消消气”一样。那一瞬间,怒火值可能直接从 80 飙到 120。
第二,逻辑有点错位。
车主买车是为了舒适、性能、科技感,而不是为了上情绪管理课。你要真想帮我消气,不如给我自动加速超车、顺便开个按摩座椅,这比“嘴上安慰”管用一百倍。
第三,用户的心理落差。
车企宣传时说这是“黑科技”,结果用起来就像“心理鸡汤自动机”。这就很容易让人觉得被忽悠:你是卖车还是卖心灵导师?
我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个热评特别有梗:“你想象一下,你的车在堵车时给你放一段冥想音乐,告诉你世界很美好。可你低头一看,电量只剩 5%,前面还排着 2 公里队。问你气不气?”
对吧,这就是车企和用户思维的错位。在用户心里:车该解决的是效率和体验;在车企心里:我多加点“花活”,看起来很智能。
结果一拍即合?不存在的,反而闹出笑话。
但话又说回来,这事儿也不能全怪小鹏。你会发现,很多新能源车企都爱搞这种“软功能”:什么“陪聊语音助手”、“开车哄娃模式”、“虚拟宠物陪伴”。归根结底,是想把车营造成一个“情绪空间”,让用户觉得更贴心、更有个性。
只是,情绪这玩意儿,真不是谁都能拿捏的。稍微处理不好,就从“贴心”变成了“冒犯”。
那咋办?其实也简单。
与其让车嘴上安慰,不如多想想如何在体验上帮用户减压。比如:
交通场景优化:堵车时自动推荐绕行路线,比劝你“冷静”实用多了。
座舱体验:来点按摩座椅、香薰系统、氛围灯,让人真心放松。
智能互动:别搞心灵鸡汤,不如来点幽默自黑,反而更能化解尴尬。
说到底,年轻人买车不是为了听大道理,而是要实打实的舒心感。
所以,总结一句:小鹏的“路怒消消气”功能,本质上没错,但用错了方式。车能不能消气?能。但别用说教,用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