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刷汽车论坛、短视频,是不是到处都在喊"降价"?结果11月一到,直接给大伙儿整懵了——据乘联会最新数据,11月以来国内轿车市场持续促销,部分热门车型优惠力度明显,像本田思域、大众迈腾这种曾经"硬气得很"的合资B级车,现在优惠后裸车价直接跌回历史低位,连二手车商都直呼"没法收车了"。
11月11日的双11购物节更是推出了一些特价车型,部分车优惠幅度达到50%。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要知道,今年10月的时候,还有车企嘴硬说"不会跟风降价",结果11月一到,合资燃油车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那问题来了:为啥11月轿车突然"大跳水"?是车企扛不住了,还是市场真要变天了?咱今天就来扒扒这场"降价大战"背后的门道。
最高降50%?思域、迈腾咋成了"跳水冠军"?
先给大伙儿划重点,11月降价最猛的,基本都是曾经"加价提车""排队等三个月"的热门车型。比如本田思域,2025款1.5T劲动版,厂家指导价12.99万起,现在4S店直接给优惠4.1万左右,这包括了现金直降3.6万加上置换补贴。
如果再算上国家的以旧换新补贴,最高可以再省2万块。综合下来,整个优惠幅度能达到6万多,裸车价直接压到10.8万出头,加上购置税和保险,12万左右就能开走一台B级车水准的合资轿车。
这价格什么概念呢?比很多国产A级车还便宜。你想啊,两年前思域优惠都不超过1万块,如今直接砍掉五六万,这变化之大,真让人有点懵。再比如大众迈腾,2024款280TSI舒适型,厂家原价18.69万,现在综合优惠大概在3.5万左右。
尽管看着没有思域那么狠,但实际上迈腾的底价也跌得厉害。优惠后的裸车价跌破15万,综合落地16万左右开走一台带TSI标的B级车,这在两三年前是完全不敢想的事儿。那为啥偏偏是这两款车"怂了"呢?关键原因就是库存压力。
据流通协会数据,现在国内轿车经销商的库存深度已经很高了。合资品牌的库存压力尤其明显,思域这样的热销车,经销商库存周期普遍超过45天,而正常情况下应该控制在20到30天。
迈腾部分4S店的库存堆积更严重,有些店的停车场都快放不下了。库存车停得越久,经销商的成本就越高,因为要支付库存费、保险、维护等一堆成本。库存超过三个月的车,电池、轮胎这些易损件也容易老化,最后只能便宜处理。
更要命的是,11月本来就是传统购车淡季。你想啊,大家都在等双11、等年底,这个时间段买车的人本来就少。加上现在新能源车天天在抢市场,比如比亚迪秦PLUS DM-i、特斯拉Model 3、五菱星光这些车型,销量一个比一个强劲。
合资燃油车要是再不"割肉"清库,不但库存会越堆越多,还得眼睁睁地看着市场份额被新能源车蚕食。到了年底冲财报的时候,如果销量和利润都不理想,董事会那边也不好交差。
与其库存堆到过期、部件老化还得砍价处理,不如现在主动降价走量。虽然单台车赚得少了,但至少能快速消化库存、回笼资金、保住经营现金流,还能维持4S店的正常运营。这就是为什么11月这波降价来得这么突然、力度这么大。
降价50%?这些车到底"亏不亏"?
这时候肯定有人问:降这么多,车企不会赔到哭吗?咱得掰开了说,表面看是"骨折价",实际上有的是"真让利",有的是"套路深"。
先说"真让利"的。比如思域的4.1万优惠,其中部分是厂家直接补贴。为啥厂家要补呢?因为有销量任务啊。每个季度、每个年度,厂家都会给经销商分配销量目标。
如果达不成目标,厂家要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库存积压在生产线附近,占地方、占资金。所以从厂家角度,与其让产线停工或减速,不如出钱补贴经销商去走量,把车尽快送出去。
这部分成本厂家是吃的,因为销量目标关系到年度的绩效评估。除了厂家补贴,还有一部分是经销商自己贴的钱。经销商为啥愿意贴钱呢?因为他们更害怕库存。
库存停久了,经销商要承担仓储费、保险费、人工成本,还要冒车辆贬值的风险。所以经销商宁可少赚点钱,也要赶紧把车卖出去,换现金来扛过淡季。迈腾的3.5万优惠,拆开来看就更清楚了。
大约2万是厂家返点,再加上1万是置换补贴,也就是说如果你拿旧车来换,厂家和经销商给你加价。剩下的5千块是金融贴息,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贷款买车,利息能打折或者免一部分。
这样算下来,真正来自厂商一级的让利也有2万多,经销商自己再加一些,加起来3.5万就差不多了。但要注意,这3.5万虽然看着多,但拆开来其实不全是车企和经销商在赔钱。有些是通过改变销售方式、金融方式来实现的。
再说"套路深"的,这就要提醒各位了。有些车型虽然标着优惠力度大,但你去店里一看,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最常见的套路是"老款清库"或者"低配特供"。
某个合资品牌B级车,营销页面上写着优惠力度大,吸引你去店里。结果一去才发现,优惠最狠的是2023款库存车,配置比最新的2024款少了一堆主动安全功能,比如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夜视系统这些。
或者干脆就是低配特供款,表面价格低,但你想加配置的话,厂家就要求你买什么"豪华礼包",两万块钱打包卖给你,里面装的是脚垫、贴膜、记录仪这些东西。正常来说这些东西自己去买,花不了三千块。
更离谱的是有些4S店玩"价外加价"这一套。表面上裸车价降了,但要求你必须在店里买3年保险,这个保险比外面的正常价格贵好几千块。还要付贷款手续费,2000块起,甚至还有的店还要收"出库费""临时牌照费"。
最后算下来,名义上省了几万块,但通过各种隐形收费,实际省不了多少。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说买车的时候一定要货比三家,不要被表面的降价迷惑。
不过话说回来,这波降价对消费者来说确实是"真香"的。比如原来预算15万只能买个紧凑级的合资车,现在12到13万就能开走一台B级迈腾或者思域。
如果不那么在乎品牌和面子,国产新能源车性价比更高。同样的预算,比亚迪秦PLUS DM-i、秦L这些插混车型不但便宜,而且续航、智能配置都比燃油车先进得多。最关键是省油钱啊,一箱油能跑1200多公里,这得节省多少油费。
合资车为啥扛不住了?新能源才是"幕后黑手"?
这波降价潮,表面看是"年底冲量",深层原因其实是"新能源车逼的"。
咱看看市场数据就能明白。根据官方统计,2025年1到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大约在1300万辆左右,这已经占到了总销量的接近一半。再看10月单月,新能源销售额已经超过燃油车,新能源车已经成为市场的绝对主力,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一个月比一个月小。
其中比亚迪秦PLUS DM-i、特斯拉Model 3、五菱星光这些车型,月销售量表现强劲,直接抢走了原本属于合资燃油车的"刚需市场"。这些车本来是合资品牌的"地盘"啊,现在全被国产车和进口电车占了。
更狠的是,新能源车不光便宜,还自带政策优势。比如秦PLUS DM-i起售价才7.98万,比思域便宜整整3万块。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还能享受免购置税的政策,还有"绿牌不限行""高速充电优惠"这些福利。
在一线城市,燃油车牌照要花好几万块的拍卖费,新能源车直接送绿牌不限行。这对年轻消费者来说吸引力有多大呢?太大了。很多原本打算买合资燃油车的,一对比发现新能源车不但便宜,还有这么多政策红利,干脆就掉头去买新能源了。
消费者的观念也变了。以前大家买车,首选就是合资品牌。觉得合资车"高级""有面子",哪怕贵点也要买。现在的年轻人不这样想了。
他们开口就是"电车加速快""续航长""智能配置多",对什么"合资血统"兴趣不大。网上各种视频对比,新能源车从加速、驾驶体验、智能配置这些方面都吊打合资燃油车。久而久之,合资燃油车曾经的"品牌溢价"就被慢慢榨干了。
合资燃油车还有个致命伤,就是技术迭代太慢。十多年前的1.5T发动机现在还在卖,而国产车早就上马了混动技术、纯电技术。
大屏、自动泊车、语音识别这些智能配置,合资品牌配得很抠门,国产车却大手笔堆料。消费者花十几万块买一台合资燃油车,配置还不如花十万块的国产新能源车,你说人们会怎么选?
还有就是环保政策的压力。现在各地都在推进新能源普及,对燃油车的限购、限行政策越来越严。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燃油车的新车上牌指标每年都在减少,新能源指标却在增加。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燃油车的未来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小。
车企和经销商心里清楚,再过几年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可能就不到三成了。既然大势已去,不如赶紧把库存里的燃油车卖出去,及时止损。不然库存放久了,不但贬值,而且万一政策进一步收紧,可能连卖都卖不动。
所以这波降价,与其说是车企"主动让利",不如说是"被市场逼到墙角后的自救"。与其库存堆到过期、政策变化把你砸个措手不及,不如现在主动降价走量,快速清库、回笼现金。至少还能保住4S店的生存空间,保持人工、店面等固定成本的覆盖。
这背后反映的深层逻辑就是,传统燃油车时代真的在快速谢幕,新能源时代已经来临。那些还在想着依靠燃油车品牌溢价、技术垄断来躺赚的合资品牌,现在尝到了市场竞争的真正滋味。
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这波降价潮火了之后,评论区直接成了"大型辩论现场"。咱来看看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现在抄底降价燃油车,会不会明年更便宜?"这是很多消费者的疑虑。短期来看,今年12月份还会有一波机会。因为12月是车企最后冲销量的时间段,加上年底有促销季,经销商为了冲业绩、清库存,可能还会继续放价。
但长期来看的话,呃,降价可能更狠。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越来越高,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会持续萎缩。两三年内,燃油车的车型选择会越来越少,厂家可能直接砍掉冷门配置甚至冷门车型。
等到那个时候,燃油车可能已经沦为"非主流"了,市场需求下降,规模效应消失,反而可能面临停产停售。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现在买燃油车其实是相对最好的时机。再往后拖,选择只会越来越少。
其次是"降这么多,质量会不会缩水?"这个问题也很常见。咱得告诉大家,放心,车企降价砍的是"利润空间"和"营销成本",不是"偷工减料"。
比如思域的1.5T发动机、迈腾的MQB平台,这些都是成熟技术,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验证。厂家不可能因为降价就突然换成劣质零件,那样的话车就废了,反而会砸自己的招牌。
不过咱建议买车的时候还是要盯紧"生产日期"。库存太久的车,特别是库存超过半年的,电池、轮胎、液晶屏这些易损件或易老化件,可能已经有点问题了。最好选择3个月以内生产的车。
还有一个问题问得特别多,就是"新能源车和降价燃油车,到底选哪个?"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绝对答案,得看个人的用车需求。
如果你一年跑不到一万公里,主要就在市区通勤,买降价燃油车没问题。一来省心,二来也不用担心充电问题,加油五分钟续航四五百公里。迈腾现在12到13万落地,确实很划算,开个十年八年都没问题。
但如果你经常跑高速,或者想省油钱,或者在一线城市摇不到燃油车牌照,新能源车绝对是更优解。比如秦L插混,一箱油能跑一千多公里,就算油价再涨,这个油耗成本也比烧油的燃油车低太多了。
而且新能源车的加速、驾驶体验、智能配置都更先进,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用车习惯。关键是,买新能源车还不用担心政策变化。燃油车呢,谁知道再过几年是不是都禁售了。所以这个选择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
结语
从11月这波"惨烈降价"就能看出来,2025年的车市已经彻底变天了。合资燃油车不再是"躺赚"的王者,新能源车才是真正的"搅局者"。对消费者来说,这当然是好事。
以前15万预算只能买个样子货,现在12到13万就能开走一台B级车。还能选电车、混动,选择多到挑花眼。
但咱也得提醒各位,降价虽香,可别光看价格就被冲昏了头。买车前一定要多对比配置、试驾体验、生产日期,别被"骨折价"迷惑而忽视了车的真实质量和长期可靠性。
最后问各位一个灵魂问题:如果现在给你15万的预算,你会选降价后的迈腾和思域,还是咬咬牙上新能源车?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但这道题的选项已经从"合资还是自主"变成了"燃油还是新能源"。
这本身就说明了市场正在经历什么样的剧变。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浪潮已经是大势所趋,再坚守传统燃油车的品牌和经销商,只会被时代的浪潮一浪比一浪打得更狠。
相反,那些果断拥抱电动化、持续创新的企业,正在通过降价、提质、增配来收割市场。11月的降价不过是这场大转变的前奏,真正的"大戏"还在后面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