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续航缩水、充电慢、怕低温的痛点,终于被中国科学家突破了! 清华大学张强团队在《自然》杂志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直接让电池能量密度飙升至604Wh/kg,比当前顶级电动车电池高出两倍以上。
更关键的是,这款固态电池在满电状态下被钢针穿刺后依然不起火、不爆炸,甚至能在120℃高温环境中静置6小时保持稳定。
这意味着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且安全风险大幅降低。 目前,包括宁德时代、欣旺达等企业已加速布局固态电池产线,一场电池技术革命正悄然到来。
一、破解固态电池两大世界难题
固态电池之所以长期难以量产,核心在于材料界面的不兼容性。 传统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属于“刚性接触”,就像两块粗糙的石头硬压在一起,中间存在大量缝隙,导致离子传导效率低、电池内阻大。
同时,电解质需要在高压正极和强还原性负极之间同时保持稳定,如同一个人既要耐得住火山高温又要抗住极地严寒,难度极大。
张强团队的设计策略类似于给电池注入“智能粘合剂”。 他们开发的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通过热引发原位聚合技术,在电池内部从液体转化为固态。
这一过程相当于让电解质主动填充电极表面的每一个缝隙,形成紧密贴合的界面。 其中,“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的设计,通过氟原子与锂离子的强相互作用,构建了高效的离子传输通道,将界面稳定性提升了数倍。
二、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双重突破
实验数据显示,采用富锂锰基正极(LRMO)和新型电解质的软包电池,重量能量密度达604Wh/kg,体积能量密度为1027Wh/L。
作为对比,目前特斯拉使用的2170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约260Wh/kg,而这款新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其2.3倍。 这意味着同等重量的电池可使电动车续航从500公里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
安全测试结果更为惊人。 在针刺实验中,钢针穿透满电电池后,电压缓慢下降但未出现热失控,电池仅轻微发热而无明火。
在120℃高温箱中静置6小时后,电池结构完好,且仍能正常放电。 这归因于含氟聚醚电解质的本征阻燃特性,其分子中的氟原子能有效抑制燃烧链式反应,而原位聚合技术消除了界面孔隙,避免了短路风险。
三、产业化进程已拉开序幕
固态电池的竞争早已超越实验室阶段。 宁德时代已将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扩充至超1000人,并进入20Ah样品试制阶段;欣旺达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完成开发,第二代产品正在中试。
车企中,广汽集团计划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长安汽车与太蓝新能源联合推出的无隔膜半固态电池则计划于2026年完成验证。
产业链布局也在加速。 根据统计,中国固态电池领域投资规模已超2000亿元,规划产能突破400GWh。
先导智能等设备商已推出全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从材料涂布到电芯组装的工艺难题逐步攻克。
目前,半固态电池成为过渡方案,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企业的产线陆续投产,预计2027年前可在高端电动车上规模化应用。
四、技术路线多元化竞争
全球范围内,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呈现“三足鼎立”态势。日本主导硫化物路线,丰田计划2027年实现装车测试;中国企业多布局氧化物与聚合物复合路线,如张强团队开发的含氟聚醚电解质属于聚合物体系;韩国则并行推进硫化物和氧化物路线。
不同路线各有优劣: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最高,但遇水易产生有毒硫化氢;氧化物电解质稳定性好,但界面阻抗大;聚合物电解质加工性能优,但高温性能稍弱。
清华大学刘凯团队此前开发的氟化芳香锂盐,通过形成“三联体”溶剂化结构,将磷酸铁锂全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提升至1650次,容量保持率97.4%,这为多元化技术路线提供了补充。
五、应用场景拓展至高端领域
固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特性使其在电动航空领域备受关注。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需要电池能量密度达300-500Wh/kg,而当前三元锂电池难以满足其安全与重量要求。 太蓝新能源与长安汽车合作的无隔膜固态电池,目标正是针对低空飞行器的动力需求。
储能领域同样成为固态电池的新战场。 2025年以来,多个固态电池储能项目相继投运,其长循环寿命(预计可达万次以上)和高温稳定性,显著降低电网储能的维护成本。
此外,人形机器人、高端消费电子等场景也对高功率、高安全电池提出需求,固态电池的快充性能(部分产品支持3C-4C倍率)为此类设备提供了新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