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刚提车12天就泡水?车主140天等待换来这结果

你说这事儿巧不巧?等了快5个月才提到的新车,刚开了12天就变成了“泡水车”。这种倒霉事儿,偏偏就让东莞的卢先生给撞上了。

8月4日到6日,东莞这场暴雨下得有多猛?积水深度直接突破2米,多个镇街都挂起了红色预警。塘厦、常平、横沥这些地方,平时走路都没问题的马路,一夜之间变成了“威尼斯水城”。最倒霉的是,两辆刚交付没多久的小米SU7,就这么硬生生地被大水给“吞”了。

140天的煎熬,12天的绝望

咱先说说卢先生这事儿。7月24日那天,他在东莞寮步的小米之家,终于提到了心心念念的小米SU7 Pro。这车价值24.59万,从3月6日下单到提车,他足足熬了140天。你想想,将近5个月的时间,天天盼着,夜夜想着,这种心情咱都能理解。

提车那天,卢先生特意选了“雅灰”这个配色,还专门花了3000块钱给车子贴了隐形车衣。那个兴奋劲儿,估计比娶媳妇还高兴。可谁能想到,仅仅12天后,一场大雨就把所有的美梦都给冲没了

8月5日凌晨4点多,东莞水务集团就监测到东引运河的水位超了警戒线。塘厦镇好几条路都开始往外冒水,积水倒灌得厉害。卢先生的车就停在塘厦大道南,偏偏这个位置是积水最深的地方。

凌晨6点10分,邻居的电话把熟睡中的卢先生给叫醒了:“兄弟,你车被淹了!水都快到车顶了!”

等他匆匆忙忙赶到现场,整条街道已经变成了一片汪洋。小米SU7的轮毂完全看不见了,只有车顶上那条细细的金属饰条还露在外面,像是在水里挣扎求救。

小米SU7刚提车12天就泡水?车主140天等待换来这结果-有驾

“当时水还在涨,车钥匙放在家里,根本没法抢救。”卢先生回忆起来还是一肚子火,“积水最深的地方有1.8米,我的车在水里泡了超过12个小时。”

更让他头疼的是,车子还没来得及上牌,临时牌照也被水给冲跑了。这下好了,保险理赔又得多一堆麻烦事儿。

地下车库变“水牢”

再说说肖女士的遭遇,那叫一个惊险。她的小米SU7停在常平镇某小区的地下二层车库,本来以为地下应该安全点,结果这回算是栽了。

8月5日凌晨2点,暴雨让车库的排水系统直接瘫痪了。积水以每分钟5厘米的速度往上涨,那速度快得吓人。等肖女士接到物业电话的时候,车库入口已经被沙袋给堵上了,积水深度超过1.5米。

“我当时穿着拖鞋就冲下楼了,结果发现电梯停了,只能摸黑走消防通道。”肖女士现在说起来还心有余悸,“地下车库里那个味儿,又潮又臭,积水都没过膝盖了。”

她拿着手电筒在水里摸索,光束里能看到各种漂浮的杂物。等找到自己的车时,水位已经漫过了中控台,车里的真皮座椅全泡在水里,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在水中一闪一闪的,那场面别提多心疼了。

跟卢先生一样,肖女士的车虽然提了26天,也没来得及上牌。更麻烦的是,她的车库在负二层,大型抽水设备根本进不去,只能通过临时铺设的排水管道抽水。东莞水务集团调来的“龙吸水”设备连续干了24小时,才把积水从1.6米降到0.5米。可这时候,肖女士的小米SU7已经在水里泡了超过36小时了。

21.59万的全损理赔,谁来埋单?

小米SU7刚提车12天就泡水?车主140天等待换来这结果-有驾

暴雨一停,两位车主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小米官方和保险公司。小米客服的回答很干脆:“建议走全损理赔流程。”

听起来挺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就麻烦了。根据专业机构测算,小米SU7泡水后的维修费可能高达30.8万元,可全损理赔价只有21.59万元,也就是车辆的购置价。再加上车衣、保险、各种手续费,车主实际要亏1.7万多块钱

你说这事儿让人窝火不窝火?卢先生140天的苦等,换来的是将近26万的损失。更让他不爽的是,小米官方在交付时间上玩的这套“饥饿营销”。

“官网上明明写着‘预计交付周期超40周’,结果实际上12到16周就能提车。”卢先生越想越气,“如果早知道能提前提车,我可能不会在暴雨季冒这个险。”

肖女士的麻烦主要在保险理赔上。因为车没上牌,她只买了交强险和车损险,没有加涉水险。按照保险条款,发动机损失没法理赔。小米SU7的电机和电池组都在车底下,泡水后基本就废了,修起来的钱比全损理赔还贵。

“4S店说要修的话得换整个动力总成,费用可能超过20万,还不如直接报废算了。”肖女士也是一脸无奈。

超长等车期背后的“坑”

这场暴雨不光暴露了车子本身的问题,还把小米汽车交付策略的毛病给扒了出来。作为小米的第一款量产车,SU7的官方交付周期长达40周以上,有些配置甚至排到了2026年。

这种超长等待让车主在提车后往往会“冒险上路”,特别是在暴雨季这种极端天气下,车子还没来得及上牌办保险,抗风险能力几乎为零。

小米SU7刚提车12天就泡水?车主140天等待换来这结果-有驾

卢先生的遭遇不是个例。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因为交付周期过长导致的车主投诉中,超过30%都跟未上牌车辆的意外事故有关

更有意思的是,小米汽车APP显示的交付周期跟实际提车时间差得老远,这种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更加焦虑。“官网说要等48周,结果16周就通知提车,搞得人措手不及。”肖女士也有同样的感受。

新能源车的“生存考验”

东莞这场暴雨,不光是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考验,更是对新能源汽车设计安全性的一次全面检验。小米SU7的电池组装在底盘中部,虽然用的是IP68防水标准,可在水里泡超过12小时后,电池管理系统还是出问题了

这跟传统燃油车形成了鲜明对比。燃油车发动机虽然容易进水,不过换个机油什么的简单操作就能恢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和电机一旦受损,往往就直接报废了。

在塘厦镇某个维修中心,能看到好几辆泡水的新能源汽车正在等着拆解。工作人员介绍说,电池组泡水后可能发生电解液泄漏,还有自燃的风险,所以必须整车拖到专用场地处理。

这种特殊性让新能源汽车的理赔周期比燃油车延长30%以上,进一步增加了车主的经济压力。

信任危机:技术vs现实

暴雨过后,东莞水务集团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排水管网大检查,重点整治容易积水的区域。可对卢先生和肖女士来说,这场暴雨留下的不光是经济损失,还有对新能源汽车信任的动摇。

小米SU7刚提车12天就泡水?车主140天等待换来这结果-有驾

卢先生已经开始关注华为问界M5了,肖女士则打算把赔偿款拿去买传统燃油车。在他们看来,“技术再先进,也经不起一场暴雨的考验。”

这话听起来有点无奈,可也反映了很多消费者的真实想法。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确实很先进,可一遇到极端天气,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

更关键的是,整个产业链在应对这类突发情况时,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预案。从交付策略到保险理赔,从技术安全到售后服务,每个环节都有改进的空间。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问问大家: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到底在哪里?是继续在技术上精进,还是先把基础的安全防护做扎实?

对于那些正在等车或者准备买新能源汽车的朋友,你们怎么看这事儿?会不会因为这种意外情况改变自己的购车计划?

还有,面对这种超长交付周期,车企是不是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毕竟消费者等了这么久,不应该还要承担额外的风险。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有类似经历的朋友,分享一下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