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北京东四环的晚高峰,BBA卷着黄泥水,反光漆面映上红绿灯,一辆奔驰 E 级慢慢滑进路口。那前脸,曾经优雅如爵士领结,如今却硬生生换成了“血盆大口”式的夸张中网,让我想起刚验尸完毕,冰箱门上挂着一只大鲇鱼,嘴巴张得能塞进全套法医工具箱。月光下,宝马的双肾格栅“猪鼻子”也终于完成自我超越,尺寸能给后排乘客提供心理阴影面积。我亲眼看过奥迪新款的灯组,一种“下巴脱臼”的错位感扑面而来,仿佛设计师昨夜喝多了,拉开 CAD 只剩 CTRL+V 的力气。
罗永浩的怒批,其实如同一桩刑侦案:案发现场是被“残害”的设计美学,受害者是亿万用户的视觉神经——凶手?可能是一帮在会议室里戴着圆框眼镜、背背诵品牌价值曲线的“战略专家”。罗永浩凭什么这么狠?这个问题,如果直接问人,答案大概率会卷进“你行你上”,但他确实有点儿底气。毕竟Smartisan 工作室的设计,即没人敢说是全球最顶尖,也许中国国产工业美学真正站起来之前,锤子手机那种极简又偏执的设计,算过了一口气。他不是汽车设计师,但他看过太多“脸面工程”的闹剧——从参数疯狂的手机,到界面崩溃的 APP,审美崩坏的根本,有时真和金钱挂钩,但更多时候,其实是人类对“新”的孱弱焦虑。
网友的反应总是更像案场围观,赞同罗永浩的觉得他终于代表了普通用户的心声,好像他也是某种“受害者联盟会长”;反对的呢,则整齐划一地讲“审美主观”,毕竟奔驰宝马奥迪这种“老钱”级品牌,相当于把家里三代人的尊严都托付了。他们希望,不要让老罗一句毒舌,就把几十年品牌意义变成段子。平心而论,其实设计好坏最终还是归于市场检验——有时喜欢“猪鼻子”,有时你认“血盆大口”,都要见证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卖得出去。
BBA的设计变革,看起来像是“自作孽”——市场冷静下来后,消费者少了“品牌信仰加持”,只剩下最赤裸裸的对美感的要求。豪华车嘛,原本就不是用来满足实用主义。奔驰那种从容优雅,宝马的动力美学,奥迪的冷峻科技,这些“传统人设”突然变得不重要,反而是多少有点“理性人”的无奈。奔驰在疫情后加快新能源转型,设计风格每三个月一变,像是三胞胎都被送进了整形医院,出来后爹妈都不认。宝马的双肾呢,彻底“战斗民族化”,号称要给世界一个没见过的鼻子,于是国产路上每逢宝马,大概率第一印象不是豪华,是“鼻孔撑得有点狠”。奥迪更是“灯厂”踢馆,像在绑架简单的 LED 工程师硬凑科技感,审美是走丢了。
这时的市场反噬也蛮有意思。豪华车“不豪”,销量数据一季度一刷新,有款车终端优惠高到让人怀疑是不是撞了个库。BBA此刻的设计,已然赶不上中国新势力的“美学现实”。蔚来、理想、小鹏拿捏当下审美趋势,反而出奇制胜。国产豪华车的字缝里透着“酒楼老板的审美和工程师的梦想”,设计师和卖家联合起来挠 BBA 的痒处,价格还实惠——两边都能来一句“你好,设计在我这儿也是个活儿”。
此刻,说起罗永浩的“炮轰”,其实是个有点悲哀的好笑话。汽车设计,终究还是一场关于“美”的众口难调。议论归议论,真正的标准始终是市场的无情兑付。BBA高管未必会看得上罗永浩的意见,但很可能会在销售报表剩下的红字前,开始盘算“警惕血盆大口”理论是否值得下次会议讨论。大众的审美变化,比头条热点还快;专业设计师的自尊心,比 Surface Pro 的跑分还脆弱。一边是用户“用脚投票”,一边是品牌坚守自我——审美就像法医解剖意见,意见可以直言,但判决总要等市场法官盖章。
说到这里,不得不承认,“毒舌”未必有错,但每一刀下去,背后都有无数难以回避的商业焦虑,以及彼此间对“美”的古怪执念。做个冷幽默总结,如果 BBA 还不想最后被国产“美学精神病院”收编,也许真该好好研究下中国人的“审美)。没准,等下一个“血盆大口”或“超级猪鼻子”上市的时候,咱还能看到奔驰宝马奥迪设计师集体在欧洲草原放风筝,争论怎么用 AI 画出更大的格栅。
问题抛给你:BBA的设计,是在创新还是在乱搞?真正的豪华车美学,应该被谁定义?市场,用户,还是设计师老爷们自己?你觉得三傻设计崩了吗?或者,假如你是罗永浩,会不会也忍不住想补上一句——“能不能好好画个车?”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