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驾驶”技术,听起来很有未来感,也充满诱惑。可如果它卷入一场车祸,而且汽车制造商还要赔偿2.4亿美元,这事儿就不只是酷那么简单了。2019年,佛罗里达州基拉戈发生了起特斯拉ModelS撞车案。
近期,迈阿密联邦法院陪审团作出裁决,让特斯拉背上了这笔巨额赔偿。这笔钱,远不止是对受害者的补偿。它更像是一份沉重的判决,提前寄给了整个科技行业,警示着“技术过度营销”可能带来的代价。
这场悲剧的核心,是一辆特斯拉ModelS。肇事车主名叫GeorgeMcGee,当时他正开着车,并且开启了Autopilot功能。按理说,辅助驾驶应该能帮他减轻负担。
但偏偏意外发生了。GeorgeMcGee因为弯腰去捡手机,分了神。就是这么一弯腰,车辆失去了监控,以超过每小时96.6公里的高速,直接冲过了十字路口。
结果,这辆特斯拉撞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空车。更不幸的是,空车的车主,22岁的NaibelBenavides,当场死亡。她的男友DillonAngulo也受了重伤,多处骨折,还有创伤性脑损伤。
遇难者家属和伤者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把特斯拉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这是一场备受关注的诉讼,不仅仅是因为惨烈的事故本身,更因为它触及了自动驾驶技术的责任边界。
机器会“犯错”?
这场官司的焦点,就是谁该为事故负责。特斯拉坚称,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驾驶员。他们认为GeorgeMcGee超速了,脚踩油门覆盖了系统指令,而且全程没有注视路面,这些都跟Autopilot无关。
他们甚至觉得,原告律师的指控是“捏造”。特斯拉的立场很明确:驾驶员有最终的监控义务,出了问题,就该驾驶员全责。
然而,法院的判决却给出了一个“混合责任”的结论。陪审团裁定,肇事车主GeorgeMcGee承担了三分之二的主要责任。这确实符合一般认知:驾驶员分心,肯定要负大头。
但令人意外的是,特斯拉公司也被判承担了三分之一的次要责任。特斯拉随即表示,这个判决“错误”,他们将提起上诉。特斯拉甚至声称,这样的判决会“阻碍汽车安全发展”。
这三分之一的责任,是法庭对特斯拉系统未能按用户合理预期进行避险的认定。它告诉我们,即便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也负有“隐性”的安全责任。
夸大宣传的后果
回过头来看,车主GeorgeMcGee在法庭上的证词显得尤为关键。他说,当时他“相信系统会自动刹车”。这句话,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企业营销策略和用户行为之间微妙的关联。
原告律师BrettSchreiber在庭审中,毫不客气地指责特斯拉。他指出,特斯拉明明知道Autopilot只为高速公路设计,却不限制它在公开道路上使用。这无疑扩大了技术应用的范围,也增加了风险。
更具争议的是,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曾多次公开宣称Autopilot的优越性。那些“比人类驾驶更出色”的言论,被原告方当成特斯拉夸大宣传的铁证。这些宣传,很可能让用户对系统的能力产生了不切实际的信任。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也早就注意到了特斯拉的宣传问题。从2021年起,NHTSA就开始对Autopilot系统展开安全缺陷调查,审查其表现。
NHTSA还曾明确警告特斯拉,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可能误导消费者。现在,他们还在进行第二项调查,评估特斯拉为解决Autopilot问题所采取的“召回补救措施”是否有效。
这些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当营销承诺超越了技术现实,用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推向危险边缘。悲剧,也就成了概率问题。
行业该醒醒了
这笔2.4亿美元的赔偿,对特斯拉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在事故发生的2019年,特斯拉还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20年,他们才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净利润也才8.62亿美元。
可想而知,这2.4亿美元的赔偿,对当时尚在亏损的特斯拉来说,是个巨大负担。判决消息公布后,特斯拉股价应声下跌1.83%。这笔赔偿,不仅是金钱上的损失,更是对企业声誉的打击。
这场判决,也给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敲响了警钟。行业普遍采用L0至L5的六级分类,其中L3级别是一个关键的责任分界线。L3意味着在特定条件下,责任主体将从驾驶员转移到车企。
这正是所有车企在宣传和技术落地时,极为谨慎、不敢轻易逾越的“红线”。一旦被认定达到了L3,意味着车企将承担巨大的法律风险和经济赔偿。
特斯拉的判例,无疑加剧了这种担忧。车企们害怕,过早承诺高级别自动驾驶将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
类似事故并非孤例。据统计,至少有58起死亡事故被记录在驾驶员启用Autopilot的情况下发生。此外,大约有十二起类似的诉讼正在进行中。这些数字都在提醒行业,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远不止技术本身。
结语
所以说,这场2.4亿美元的判决,它买到的不只是特斯拉的教训。它更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一剂清醒剂。它清晰地告诉我们,在法律的框架下,任何技术承诺,都必须与其所带来的安全责任相匹配。
当下,对于技术的“敬畏之心”,可能比对未来“宏大叙事”的描绘更为重要。真正的自动驾驶,远未到来。它需要算法的持续突破,硬件的支撑,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
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马拉松”,而不是一场靠营销就能冲刺的“短跑”。最终的赢家,将是那些在实验室和测试场里,为提升哪怕0.01%的安全性而默默努力的实干者,而不是那些在发布会上大声宣称“革命”的营销者。
这场判决,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正在从“技术狂飙”的青春期,迈向“责任与安全”的成熟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