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一季度净利润91.5亿元,长城汽车17.5亿,广汽集团亏7亿

"卖一辆车赚的钱,是别人的三倍。"

2025年一季度财报揭晓,比亚迪以91.5亿元净利润碾压长城汽车的17.5亿和广汽集团的亏损7亿,这场冰火两重天的业绩分化,撕开了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残酷真相——当新能源赛道进入"技术绞杀"阶段,有人用垂直整合构建护城河,有人因路径依赖陷入泥潭,更有人在新旧势力碰撞中进退失据。

比亚迪一季度净利润91.5亿元,长城汽车17.5亿,广汽集团亏7亿-有驾

一、比亚迪:技术霸权下的"钞能力"

91.5亿元净利润背后,是比亚迪用技术霸权重构的盈利模型:

1. 刀片电池黑箱:自研电池成本较行业均值低37%,单季度142亿研发费用砸出"天神之眼"智驾系统

2. 海外收割机:20.6万辆出口车中,巴西工厂贡献35%产能,单车利润比国内高42%

3. 生态绞肉术:与华为合作的车路协同系统,让每辆车都成为移动数据终端

这种技术垄断带来恐怖议价权:当特斯拉Model 3降价时,比亚迪秦PLUS反而提价8000元,市场依然抢购一空。更惊人的是,其单车净利润达9150元,是长城汽车的5.2倍,广汽埃安的18倍。

比亚迪一季度净利润91.5亿元,长城汽车17.5亿,广汽集团亏7亿-有驾

二、长城汽车:转型阵痛期的"失血游戏"

17.5亿净利润看似体面,实则暗藏危机:

- 产品断代代价:哈弗H6等主力车型换代停滞,导致国内销量暴跌21%

- 海外政策陷阱:俄罗斯市场因报废税新政,单车利润被吞噬3-4个百分点

- 直营体系烧钱:新增80家直营店投入6亿,相当于吃掉两个月净利润

在保定总部,财务总监盯着报表苦笑:"我们每卖一辆车,要给特斯拉交300元专利费,给宁德时代交500元电池费。"这种"双重税负"下,长城毛利率仅15.2%,较比亚迪低4.9个百分点。更致命的是,其海外销量9.1万辆中,62%依赖俄罗斯、东南亚等低端市场。

比亚迪一季度净利润91.5亿元,长城汽车17.5亿,广汽集团亏7亿-有驾

三、广汽集团:合资神话破灭后的"裸泳时刻"

7亿亏损撕开合资车企遮羞布:

1. 日系车黄昏:广汽本田销量暴跌20.7%,雅阁车主平均年龄突破45岁

2. 埃安困局:16.98万的定价策略,让传祺新能源与比亚迪形成"死亡交叉"

3. 库存堰塞湖:经销商仓库积压的影酷车型,较指导价折价28%

在上海某4S店,销售经理透露:"现在卖一辆埃安,返利还不够给销售发提成。"这种畸形生态下,广汽集团现金流净额暴跌至-89.8亿,相当于每天要烧掉2460万元。

比亚迪一季度净利润91.5亿元,长城汽车17.5亿,广汽集团亏7亿-有驾

四、产业暗战:三家企业不同的"生存算法"

1. 比亚迪的"技术霸权":用DM-i混动技术构建专利墙,让竞争对手每卖一辆混动车就要支付1200元授权费

2. 长城的"地缘套利":在泰国用右舵车吃透东南亚市场,在俄罗斯用皮卡抢占能源运输赛道

3. 广汽的"合资依赖":广汽丰田单车利润贡献率达集团总利润的137%,但新能源转型滞后引发反噬

这种差异在研发投入上尤为明显:比亚迪季度研发142亿,长城93亿,广汽仅41亿。当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展示"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时,广汽工程师还在为混动系统故障率发愁。

五、市场绞杀:价格战背后的"黑暗森林"

三家企业的财报,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丛林法则:

- 比亚迪用全产业链把成本压到极致,相当于用制造业思维打科技战争

- 长城在细分市场玩"田忌赛马",但高端化受阻暴露品牌天花板

- 广汽陷入合资品牌"利润奶牛"与自主品牌"价值黑洞"的悖论

在北京车展上,某新势力高管直言:"现在卖车不是比产品,是比谁的供应链更抗压。"当特斯拉上海工厂实现40秒下线一辆车时,广汽埃安的产能爬坡还在为电池供应发愁。

结语

当比亚迪用91.5亿净利润购买光刻机时,广汽集团正为7亿亏损裁员,长城汽车则在俄罗斯市场与卢布汇率玩俄罗斯轮盘赌。这场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本质上是技术储备、战略定力与商业模式的终极较量——在比亚迪的"技术霸权"面前,没有中间地带,只有生存与毁灭。

正如某投资人所说:"看车企财报就像看武林大会,有人用内功震碎对手,有人用暗器偷袭,还有人还在练习基本功。"在这场没有终点的产业革命中,唯有持续进化者才能活到最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