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车到底哪里来的?”
朋友老张最近想换辆新能源车,预算18万左右。他把市面上热门的车型翻了个遍,最后突然问我:“你听说过极狐阿尔法S5吗?这牌子好像突然冒出来的,配置挺猛价格还不贵,但怎么感觉没什么人买啊?”
这个问题,可能也是无数消费者的疑惑。
---
第一章:一辆“陌生”的好车
老张的经历不是个例。极狐阿尔法S5其实是个“宝藏车型”——用宁德时代电池、全系800V高压平台、零百加速3.7秒,顶配价格甚至比小米SU7低配还便宜4万。但奇怪的是,当大家提起20万级纯电车时,讨论的总是小米、极氪、比亚迪,极少有人主动提到极狐。
这背后藏着一个尴尬的现实:极狐阿尔法S5的产品力并不差,但它的品牌认知度几乎为零。
举个真实案例:某汽车论坛上,一位车主晒出阿尔法S5的提车作业,评论区有人调侃:“这车标像狐狸还是猫?北汽啥时候出这么贵的车了?”甚至有人直接问:“这车是国产的还是合资的?”
---
第二章:藏在北汽背后的“隐形人”
极狐的“陌生感”不是偶然。
北汽集团作为它的母公司,曾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行者”。但过去几年,北汽给大众留下的印象却十分割裂:一边是满街跑的北汽新能源出租车(俗称“电动老头乐”),另一边是极狐试图冲击高端市场。这种反差,直接让消费者对极狐产生了信任危机。
“北汽的车能卖20万?”
一位4S店销售私下吐槽:“客户一听是北汽旗下的,立马觉得这车不值钱。”更尴尬的是,极狐早期的营销几乎没摆脱“国企风”——技术参数讲得头头是道,但年轻人根本听不懂;赞助音乐节、CBA联赛看似热闹,实际转化率低得可怜。
最典型的例子是2024年上半年,极狐阿尔法S5和银河E8同期上市。银河E8靠着“全球最低风阻”的话题刷屏社交网络,而极狐的发布会却因为PPT上密密麻麻的“麦格纳底盘”“5C超充”等术语,被网友吐槽像“工科男念论文”。
---
第三章:“技术普惠”打不过“流量为王”
极狐不是没努力过。
2024年,他们把阿尔法S5的价格压到12万以内,试图用“性价比”吸引消费者。结果呢?隔壁小米SU7一句“年轻人的第一台性能车”,直接卷走大部分关注度。
极狐的困境,像极了班里埋头苦学的学霸——成绩不错,但总被爱出风头的同学抢走光环。
比如,阿尔法S5的800V高压平台能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260公里”,这本是个杀手锏。但小米SU7一句“充电5分钟续航220公里”的营销话术,愣是让消费者觉得小米更先进。(实际上,800V和400V架构的差距远不止充电速度)
再比如,阿尔法S5的宁德时代电池、麦格纳调校底盘都是硬核配置,但年轻人更愿意为小米的“生态互联”或小鹏的“智能驾驶”买单。一位车主直言:“我知道极狐的电池好,但朋友坐我车问‘这中控屏能连Switch吗’,我只能尴尬摇头。”
---
第四章:口碑的“隐形地雷”
品牌认知度低,还带来另一个致命问题——容错率极低。
2024年某投诉平台上,一位阿尔法S5车主抱怨“续航打七折”,立刻引发热议。评论区有人跟风:“果然便宜没好货!”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同价位的小鹏MONA M3也有类似投诉,却被归咎于“个别案例”。
更扎心的是,当极狐试图用“C-NCAP五星安全”“母婴级座舱”证明品质时,网友的反馈却是:“北汽的车谈安全?先让出租车别老趴窝吧!”
这种偏见,让极狐的每一次失误都被无限放大。
---
第五章:破局,光靠降价不够
极狐并非没有机会。
2024年底,阿尔法S5靠着终端降价冲到月销5000台,证明“价格战”确实有效。但长期来看,品牌认知度的短板靠低价弥补不了。
反观竞争对手:
- 小米用“全网热搜”建立认知,哪怕低配车型被吐槽“丐版”,依然有人为品牌买单;
- 极氪靠“猎装轿跑”的独特定位圈住年轻群体;
- 甚至二线新势力哪吒、零跑,也靠“接地气”的直播营销刷存在感。
而极狐呢?它的故事始终没讲清楚——是“技术普惠”的理工男,还是“年轻潮流”的社交达人?消费者对此一脸茫然。
---
结尾:认知度,才是新能源赛道的生死线
新能源车的竞争早已超越“参数战”,进入“心智战”阶段。
极狐阿尔法S5像一颗被埋在沙里的金子,它有实力,但缺一把能让消费者主动伸手挖掘的理由。当别人用“冰箱彩电大沙发”吸引眼球时,极狐还在解释“为什么我的底盘更扎实”。
或许,极狐真正该补的课不是技术,而是如何让自己的名字,从“陌生”变成“向往”。
(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