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一直觉得,汽车这玩意儿就像手机,买了不换,但其实技增的太快,心里总觉得旧的很快就不值钱。前两天在路上,一个修理工跟我闲聊,他说:这新车换个版本,3个月都能比之前的快递还快卖出去。我点点头,心想:其实也没错,技术更新速度,远比我们想象得快。
你知道吗?今年的市场调查显示,新能源车价位在20万到30万的占比大概有40%(这算是个估算,样本少),但我觉得那范围内,变化最大的是动力系统和智能化。比如某明星车型,跑了不到两年就出了个小改款,变成看上去不一样,实际上差别很大。你会不会想,这点微调到底值不值那个价?不过说到实际操作,一个朋友刚买的车,价格27万,老板说:你这个配置,差了点气动悬挂,但说实话,我没觉得跟其他同价位车有多大差异。我当时就想:其实性能差距不大的,可能连真正用户都很难区别。
说到差别,我就想:同样价格的车,为什么A比B要多花6000块搞个液晶仪表盘?技术比拼其实很像厨师调味料,调得身手不同,味道就大不相同。其实研发背后不是钱多不多的问题,而是研发流程效率,比如某品牌推新算法,花了九个月才调试成功——就像你做菜,一着急就变味儿。
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点突发奇想:那30万这个门槛,可能其实是个迷思。我猜:如果未来纯电车的价格不再拼硬件,而是拼软件,或者换一种电池技术,价格可能更低,玩法也会变。这就让我想,是不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价格只是一种表象?(这段先按下不表)
话说回来,实际上我对新能源车的未来挺有兴趣,但真心嫌麻烦。充电麻烦、续航焦虑,这些问题一直没好。相较之下,我身边一个哥们说,他就直接买了个插混:早晚都要用油,反正还能跑个半天。我心里想:其实那东西像打补丁的手机,差别在于你能不能接受续航不够用的阶段。而且我觉得,随着城市NOA普及,未来城市驾驶会变得更像自动化陪伴,自己都不用太操心。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那真要普及到每一辆车,还是得靠政策导向吧。其实我一直在想,智能驾驶推广的最大阻力在于……安全?还是技术?还是消费者的接受度?估计都算,同时人们焦虑的点也不一样。有个修理工说:有次朋友车出了点意外,自动驾驶要真普及,那责任该怎么划?谁买单?这其实挺复杂。
我还想,未来如果固态电池大规模用上,似乎意味着电池寿命会大幅提高,安全性也会更好。但我又猜测:全固态电池离我们普及应该还得好几年,可能还是半固态电池会先走量吧。那,这样说,2026年可能还是半固态电池元年?
混动路线的竞争,也让我觉得未来的车库你可能会看到一场油电大战。插电混动最大的优势,还是它能既不用担心续航,也不用太看充电桩。话说回来,如果哪个车厂能把这两条线结合得更顺溜一点,也许就能赢得市场的更多青睐。
我得承认,自己其实很喜欢那种先买个便宜点,但技术越用越觉得值的感觉。就像买手机,最开始觉得便宜,但用了两年,才发现真的是用得越久,越觉得顺手。所以说,新能源车未来会不会变成用得越久越值的投资?我不知道,但我猜:当智能化、充电技术都成熟了,价格也走低,不一定是最便宜的那一台最受欢迎,可能是最懂你的那一台。
哦,对了,有个细节我竟然没注意到:我朋友开了辆特斯拉,刚买时他很在意续航。结果他开了半年,反而觉得,电池用了久了,性能稳定得不像当初宣传里的那样电池快衰。这个细节很神奇——性能变得平淡无奇,或许说明硬件修炼得更久,也许才是真正的成熟期。还是说,我没细想过,电池的寿命其实比想象的长得多?(不确定)
说到充电,再问你个问题:你觉得家用充电桩,未来会不会真的像家里装个热水器那么普及?还是还是得靠公共充电站撑场?我个人觉得,真正普及的关键还是在于充电快不快。如果充电真能做到像加油一样方便,谁还会犹豫?但目前来看,超充虽然快,但布点远,成本高,估算:一站超充设备的安装费可能几百万,电网升级也少不了。
你会不会突然觉得,这些看起来没完没了的技术细节,实际都影了咱们买车的心情?有时候我真想:到底是不是技术比拼,决定了未来的胜负?还是说,消费者的偏好和政策导向,才是核心?说到这个问题,我突然又想:我们身边,愿意为未来等待的,究竟是少数还是多数?也许,这个答案藏在某个细节,比如那台长了苗的车标旁的微笑。
我猜你如果走进展厅,看到那些智能驾驶大屏幕,可能会觉得很吸引人,也不是没期待——但谁知道你会不会在想:充电站、续航、养车的烦恼,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都变小点?这是不是也是一个用心去等待,而不是盲目追逐的过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