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万起,全新问界M7 开启预售,理想L6-L7压力缓解
28.8万起。这个数字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本就波澜不惊的中大型SUV市场。
水面,瞬间炸开。
AITO APP 上,全新问界M7 的预订通道悄然开启。增程版,28.8万起。纯电版,34.8万起。数字背后,是华为与赛力斯又一次精准的脉搏捕捉。
它瞄准了谁?理想L6、L7的压力,或许真的能松一口气了……但真的是“松口气”吗?还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焦虑开始蔓延?
价格公布那一刻,有人在笑。有人在沉默。市场的天平,似乎在微妙地倾斜。
2000元抵5000元的优惠,像是一张诱人的入场券。先付一点,锁定权益。大定在9月23日。不合适?随时可退。策略灵活得近乎温柔。
可这温柔之下,藏着锋利的刀刃。增程版全系四驱。纯电版,除入门款外,也标配四驱。动力门槛,被彻底打破。
五座?六座?你说了算。两种动力形式,两种空间布局。选择权,前所未有地握在消费者手中。
它不再是简单的“现款升级”。它是脱胎换骨。基于全新架构打造。外观神似问界M8,线条更锐利,姿态更年轻。设计语言,向Z世代招手。
年轻人要什么?智能。安全。舒适。娱乐。缺一不可。
于是,ADS 4.0系统来了。不是Pro,是首搭。城区车道巡航辅助(LCC)多了一个加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能在更复杂的城市路况下,给你更安心的陪伴。
前方摄像头位置,多了一颗小激光雷达。舱内激光视觉?是的。它来了。激光点云信息,与摄像头数据深度融合。
夜间。大雾。光线骤变。突然窜出的小动物,或者那个低头看手机的行人。系统看得更清了。反应更快了。
这不是科幻。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安全冗余,又上一层楼。
途灵底盘,全系标配。滤震?过弯?舒适与操控的平衡,工程师们又一次交出了答卷。
高配车型呢?二排零重力座椅。后排冰箱。娱乐屏。豪华感,不再只是BBA的代名词。
34.8万的纯电版,直接叫板传统豪华品牌的中型SUV。宝马X3?奥迪Q5L?它们的潜在客户,真的不会心动吗?
去店里看看吧。这个价格区间,原本属于德系三强的“舒适区”。现在,一条来自中国的新势力鲶鱼,游了进来。
搅动的,不只是价格。更是用户对“豪华”的重新定义。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硬件是基础。灵魂,在于算法与体验。
华为的智能化能力,再次成为问界M7最锋利的矛。智驾,座舱,生态互联。无缝衔接。
想象一下。下班路上,开启智驾。车辆自主应对车流。你只需放松。音乐响起,是手机同步的歌单。
后排的孩子,盯着娱乐屏看动画片。妻子打开冰箱,拿出一瓶冰镇饮料。一切,如此自然。
这,就是新豪华主义吗?或许。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28.8万的起售价,诚意十足。可当所有人都涌向顶配时,交付周期会不会拉长?
官方说,优先按顺序排产交付。听起来很公平。但市场需求的洪流,谁能预料?
小米YU7,还没正式上市。但它的影子,已经在空气中弥漫。同样主打智能与性价比。
全新问界M7的出现,是否会让雷军团队重新审视定价策略?市场竞争,永远是动态的博弈。
再看理想。L6和L7,一直以家庭用户为核心。空间、舒适、奶爸属性,深入人心。
现在,问界M7带着相似的标签杀到。价格更低。智驾更强。甚至底盘技术也不遑多让。
“松口气”?或许只是表象。内心里,李想团队恐怕正紧盯着每一笔订单的变化。
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全新M7的激光雷达,并非用于主前向感知——那是ADS Pro/Max的配置。而是用于舱内视觉。
这意味着什么?华为在下一盘更大的棋。车内场景的智能化,才刚刚开始。
驾驶员疲劳监测。乘客情绪识别。手势交互升级。未来的可能性,被无限打开。
我们总在讨论自动驾驶。却忽略了,驾驶舱本身,才是用户体验的核心战场。
问界M7,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个价格,到底值不值?
28.8万,买到一辆全系四驱、标配先进智驾、拥有华为背书的中大型SUV。
横向对比。同价位,你能找到如此全面的产品力吗?很难。
纵向看。相比老款,产品力飞跃,价格却极具侵略性。
它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开了市场固有的层级。
有人会说,品牌溢价呢?BBA的立标呢?保值率呢?
但新一代消费者,越来越务实。他们用脚投票。为价值买单,而非单纯的Logo。
当一辆车能真正解决出行痛点,提供超越期待的体验时——品牌光环,还能闪耀多久?
全新问界M7的预定开启,不仅仅是一款新车的发布。它是一次宣言。
宣告着,智能电动车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拼的不再是单一参数,而是全栈整合能力。
华为+赛力斯的组合,正在这条路上加速狂奔。
未来三个月,将是关键期。从预定转化到大定。从大定到交付。
口碑,将在一次次真实的用车场景中建立。
而市场,终将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你会选择它吗?走进门店。坐进驾驶舱。启动车辆。
答案,或许就在那一次无声的交互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