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驾加持下的深蓝S09,31个传感器能否攻克城市通勤最后一道难关?实测数据让合资品牌工程师陷入沉默
高速上那辆深蓝S09突然自己变了道。
驾驶位上的车主双手搭在方向盘上,神情轻松得像在看电影。前方一辆渣土车正减速,车道两侧密集的车流让人本能地想握紧方向盘,但那辆深蓝只是轻微调整了车身角度,从两车之间穿了过去。整个过程流畅得不像机器在做决策,更像某个开了十年车的老司机在凭经验走位。
这套华为乾崑ADS 3.0系统装了31个传感器。数字听起来夸张,但拆开来看就明白工程师在想什么——192线激光雷达负责远距离物体识别,毫米波雷达处理恶劣天气,摄像头捕捉车道线和红绿灯。三种设备互相验证,降低误判概率。测试人员提供的数据显示,系统接管率比上一代降了六成左右。
城市NOA是个容易翻车的功能。无图状态下让车自己应对加塞、鬼探头,听起来就像在赌运气。但深蓝这套系统有些不太一样的地方——它会在拥堵路段主动保持稍远的跟车距离,看到施工锥桶会提前变道,甚至能识别出前车刹车灯亮起的时机。这些细节像是在模仿人类驾驶员的预判习惯,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执行既定程序。
双Orin-X芯片提供了508TOPS算力。这个数字本身可能说明不了什么,但它意味着未来还有很多功能可以通过OTA推送。比如即将上线的机械车位自动泊车,或者更复杂的路口通行策略。硬件冗余给了软件迭代的空间,这在智能驾驶领域似乎正在变成一种常规操作。
智己LS6增程版的电池包厚度只有110mm。工程师把宁德时代的66kWh电池塞进了增程器舱和后排座椅下方的空隙,用纳米级硅负极技术把能量密度推到220Wh/kg。纯电续航450公里,市区通勤一周充一次电的说法不算夸张。蜂窝式液冷架构在控制热失控风险的同时,冬季零下十度续航保持率能到78%。
增程器介入时的噪音是个敏感话题。很多人担心发动机启动会破坏电车的静谧感,但实际测试结果有些意外——深蓝G318的增程器工作时噪音只增加1分贝,车内分贝数低于35。这个数字比图书馆环境还安静。主动降噪技术在这里起了作用,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噪音,再由音响发射反向声波抵消。
理想i系列的水滴造型把风阻系数压到0.23。隐藏式雨刮、轮毂导流板这些细节设计,每个单独拿出来可能只能提升百分之几的续航,但叠加起来效果就显现了。倾斜式车顶让第三排头部空间达到1010mm,坐在后排的成年人不会觉得压抑。
零跑B系列把NOA功能下放到十万元级别。纯视觉加激光雷达的融合方案,用国产毫米波雷达把成本砍了六成,算法专门适配本土路况——三轮车逆行、无保护左转这些中国特色场景都能识别。2024年零跑智驾累计跑了1.2亿公里,这些数据在持续优化算法。
增程车亏电状态下的性能表现经常被质疑。智己通过纳米硅负极和高功率BMS,让电池在16%电量时还能输出275kW。实测80到120公里时速加速只要5.2秒,海拔4000米动力衰减8%。这些数字和传统插混车型拉开了明显差距。
问界M8的双腔空悬在过弯时会自动调整外侧悬挂硬度,侧倾角减少5度。越野模式下底盘升高45毫米,涉水深度600毫米。碎石路面的振动过滤效率提升了一半,舒适性接近某些百万级豪华SUV。
华为DriveONE的800V碳化硅电驱系统把市区电耗控制在12.5千瓦时每百公里。4C电池从10%充到80%只需要10分钟。碳化硅器件用量减少三成,让终端价格下探到25万级别。技术下放的速度比预期快了不少。
深蓝G318的电池包用钛合金底护板和气凝胶隔热层做防护,800度高温下能坚持半小时不起火。电池包边缘外移15厘米,避免碰撞时直接受力。这些设计在硬派越野场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技术参数堆在一起看起来眼花缭乱,但拆开来理解就会发现每个细节都在解决具体问题——续航焦虑、充电速度、低电量性能、智驾体验、舒适性。这些车企在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回答同一个问题:增程式电动车到底能走多远?
答案可能还在路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