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称续航710公里,实际开出来也就429左右,总感觉就像个梦想数字。国庆节高速上跑,大家都在钉钉(打卡)似的盯着充电桩,排队排到无语。这事得从几年前说起,我一朋友买的纯电车,标称能跑700多公里,实际高速100公里,能剩下400出头——这还得是低速平稳跑的节奏。有个330公里续航的车型,实际也就250公里能跑到极限。
我记得去年冬天,那会儿带家人高速出行,车上两人轻松开到110时速。要是再跑115、120?耗电蹭蹭上涨,差不多能翻倍了。统计资料我看了个不完全样本,估算高速110时速,百公里耗电在20-22度左右,如果速度提升到115、120、甚至125,差不多要31-35度。这个数字没细想过,但感觉挺正常的吧。
他们说的续航其实不光看标题数字。车的电池技术,芯片管理,空调,甚至风阻,都影响续航。比起传统燃油车,在高速上,纯电车的能耗比想象中还要高。燃油车跑高速,油耗在6-8升,差不多100公里油钱不到50块钱。而电车呢?要是某品牌,参考官方数据,百公里电费是2块多,最好开到后面还能跑个400公里,其实算下来比油车还便宜。可是具体到实际,总有但。我那朋友开的新能源,不是都觉得高速充电很慢吗?可能充一次从0到80%要半小时左右。你说,这充电时间,怎么跟油加油比?真是个麻烦事儿。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翻了下笔记,国庆高速用车的实际表现,发现很多车主都在抱怨充电排队。高速充电站布置不够合理,设备也不是一气呵成,总是卡点、排长队。比如我朋友去年途径某高速,排队排了快一个小时,结果充满才回来。这还不算充电桩的数量问题。很多高速出口附近都能找到充电桩,有的就几公里之内,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充电设施其实还算密集。
我注意到一件事,很多人其实并不一定非得在服务区充电。路上下来,停车三五分钟,找个附近的充电点,费用低,环境舒服,还不用和大队排队。你试想,早上出门,大家都在服务区充电,结果车排队排成长龙,不如直接下高速出口三公里左右,下一个充电站。毕竟,现在的充电基础设施在二线、三线城市,普遍比几年前多了不少,价格也更透明。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你觉得高速上充电桩的布局,是不是还要更科学点?一方面,充电站位置要考虑车辆流量,要不然就是浪费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也得考虑司机的出行惯。我猜也许应该让充电桩和加油站一样,散布在各种关键点,比如高速的次要出口,或是休息区,才能让续航焦虑降低一些。你有没有试过在高速途中,突然提示电量不足?那压力山大,只能拼命电脑根据GPS规划找最近的充电站。
新能源车最大的隐形问题还是在高速能耗和基础设施配套上。我也在想,车企放出那么夸张的续航数字,是不是想抓住消费者眼球?(这估算也只算过一部分,毕竟实际情况复杂得很。)但我一直觉得,控制续航预期,合理规划出行,才真正靠谱。
比如说,规划路线的技巧。你得提前知道:高速出口附近是不是有充电站?充多远要充?是不是走高速和绕路充电结合的策略?我估算一辆车如果能在高速途中平均每百公里耗电22度,到达充电站后充半小时,能补充100公里,对 ,耗时比油车停留几分钟要长,但节省的钱又不少。
(这段先按下不表)实际上,充电的快和慢差别挺大。在充电站,快充可能会让人觉得舒服,但设备多靠站长运维,稳定性不总让人放心。去年我去某高速充电站,被告知暂时满员,有些设备坏了,要等一会,这事在大城市常有。有人说,未来换成更高效的电池和快充设备,问题就解决了,但我看这个未来好像还挺远。
回头想,也许是在地面上的硬件落后于软件规划。不是说未来我们能不能在现阶段,把一带一路的充电基础设施建得更合理一些?可能,解决方案也不难,前提是要有人把真正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比如:出行成本是多少?充电时间能不能接受?你们觉得,充电桩设计应该考虑哪些细节?我觉得,要像超市一样,布局合理,方便就行。
新能源车高速续航,不在某个技术突破,而是在你的规划和智取。高速跑得快或慢,耗能也跟着飙,关键是出行前的核算。如果我猜得没错,最靠谱的办法就是:合理规避极限状态,提前规划好充电点,不要让自己陷入待宰的羔羊。你会不会也觉得,这其实跟生活中的备用方案一样?比如你计划出去旅游,总得算算路程、充电点、沿途的休息站。
到汽车噱头再多,也逃不过充电难的现实。你我都知道,实际体验比官方宣传的数字靠谱多了。你觉得,未来在哪些方面能改善?求建议你们先别说技术,我更关心体系的变化。
——自助充电,到底还能走多远?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