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智能汽车这个词儿是越来越火了,咱们身边不少朋友换车都开始考虑带点自动驾驶功能的了。
可说实话,很多人心里头还是有点犯嘀咕。
这车子自己开,靠谱吗?
它眼睛能看多远?
要是碰上个大雾天或者下暴雨,它车上的那些雷达、摄像头还能好使吗?
万一前面路口突然窜出个电动车,它能比人反应得还快?
这些问题,不光咱们老百姓关心,也是全世界汽车行业都在琢磨的大难题。
就在前不久,北京开了一个叫“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会,会上咱们国家拿出了一个思路,一个可能让全世界都眼前一亮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就是要从根儿上解决这些让人不踏实的问题。
这个方案的核心,叫做“车路云一体化”。
听着挺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不再让汽车自己“一个人在战斗”。
以前咱们理解的智能汽车,大多是“单车智能”,意思就是这辆车非常聪明,身上装满了各种传感器,像雷达、摄像头,靠自己去观察周围的环境,然后自己做判断。
这就像一个武功高强的侠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但是,侠客也有视野盲区啊,比如被一辆大卡车挡住了视线,他就看不到卡车另一边的情况。
同样,再聪明的车,它的感知范围也是有限的,总有看不到的死角。
而咱们国家提出的“车路云一体化”,就是要把这位“独行侠”变成一个有组织、有后援、信息互通的“团队作战”成员。
这个团队里有三个关键角色:“车”、“路”和“云”。
“车”就是咱们的智能汽车,这个好理解。
“路”就不再是普普通通的柏油路了,它也被武装了起来,变得非常智能。
交通信号灯上、电线杆上,都安装了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这些“火眼金睛”,它们能以上帝视角,无死角地监控整条路况。
“云”呢,就是一个超级数据中心,像一个无所不知的“最强大脑”,它能把路上所有设备收集到的信息,以及所有车辆发出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
这么一说,你可能还是觉得有点抽象。
咱们可以想象一个咱们日常开车都会遇到的场景。
比如,你正开车接近一个十字路口,前面有辆大公交车,把你的视线挡得严严实实,你根本不知道侧面的路况。
如果是以前,你只能小心翼翼地探着头往前挪。
但现在,在“车路云一体-化”的帮助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虽然你的车看不见,但安装在路口高处的摄像头看得一清二楚。
它发现侧面有一辆电动车正高速闯红灯过来。
这个危险信息在千分之一秒内就被上传到“云端大脑”,大脑立刻判断出你的车和这辆电动车有碰撞风险,然后马上通过5G网络向你的车发出预警:“注意!左侧有车辆高速接近!” 你的车收到指令后,甚至可能在你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自动帮你踩下了刹车,从而避免了一场事故。
你看,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把看不见的危险,变成了可以提前预知的信号。
这次大会上就公布了,我们已经总结出了十大功能场景,除了这种协同避撞,还包括提前告诉你红绿灯还有几秒变化,让你开车更平顺;告诉你前方几公里外有交通事故,提醒你提前变道等等。
目前,全国已经有20个城市在进行这样的试点,像一些城市的智慧公交、路上的无人快递车,其实已经在悄悄地运用这些技术了。
当然,光有好的技术思路还不够,还得有规矩。
如果A品牌的车说一套“方言”,B品牌的车说另一套“方言”,路上的设备又说第三套,那大家没法沟通,这个“团队”也就协作不起来了。
所以,统一标准就成了重中之重。
这次大会上发布的另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十大成果”。
从2015年开始,咱们国家花了十年时间,制定了将近一百项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它们给整个行业划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
这三项标准分别管的是整车安全、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
说白了就是,第一,你造的车本身得结实,不能一撞就散架;第二,你的自动刹车、自动转向这些功能在关键时刻必须可靠,不能掉链子;第三,你的车联网系统得安全,不能被黑客轻易入侵,把你的刹车当游戏来控制。
有了这些硬性规定,车企在创新的同时,就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对咱们每个交通参与者最基本的负责。
更值得骄傲的是,咱们国家在制定标准这件事上,已经从过去的学习者、跟随者,变成了引领者。
现在,很多国际上通用的标准,都有咱们中国专家的深度参与和主导。
这意味着,“中国方案”正在变成“世界标准”,未来全球的智能汽车产业,都得看咱们的。
有了技术,有了规矩,我们还得有一张清晰的“未来地图”,告诉大家接下来要往哪儿走。
大会上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技术路线图(2025—2030)》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
这张图给我们描绘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而且都是实实在在的数字。
比如,到2030年,新出厂的私家车里,95%都要能连上5G网络,你的车会变成一个永远在线的移动智能终端。
同时,网络延迟要控制在50毫秒以内,这是什么概念?
比我们眨一下眼的速度还要快好几倍。
对于高速行驶的汽车来说,这零点零几秒的时间差,可能就是安全和危险的区别。
这些目标也不是画大饼,目前全国已经有12个城市开放了4700多个路口的红绿灯数据,预计到明年底,能享受到这种服务的车辆就能达到十万辆的规模。
我们正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个宏伟的蓝图变成现实。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是在造一辆更聪明的车,更是在建设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智慧交通体系,这背后体现的,正是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执行能力,也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实实在在地贡献了充满智慧的中国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