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朋友圈里几个搞改装的老哥讨论问界M7那爆胎测试,挺有意思。一个朋友说:你们知道不?他们居然满载6个人,在150公里时速的高速上故意爆胎,还紧急避障。我当时心里蹦一下,这不是拿安全底线往脑门上怼吗?绝对是挑战极限的节奏。反正我查了点资料,车重大概在2.6吨左右,满载6人算上行李,压力挺夸张的。
先说爆胎这事儿,对普通司机来说是真·噩梦。我跟一个修理工老赵聊过,他说:爆胎最怕的是车子突然失控,方向盘一拐就带着你哈喇子往边沟里栽,只要稍微不稳,后果就爆炸。 那些安全测试一般多是空载或者半载,满载爆胎就少见了。这M7敢拿满载去试,得多自信。
我脑补了一下这个测试场景:大家都憋着气,6个人坐车里,速度稳稳挂150,突然一个轮子的胎突然啪地裂开。车里不少乘客可能都吓懵了。这种时候,电子稳定系统(ESP之类的)得秒反应,方向盘的反馈要非常灵敏。问界M7这套底盘和辅助系统,按照他们宣传的混动四驱架构和自家调教的悬挂,能在这种极端工况下维持稳定,确实不简单。
刚才吹得有点狠,得稍稍退回一点。这种测试结果不一定代表每辆M7都能保证百发百中,毕竟实际路面情况更复杂,还有温度、胎压、路面湿度等多变因素。就像供应链里,有时候你想吃上好料,材料供应突然卡了,质量难保证一样,黑科技也得靠好食材。
再说另外两项测试:100公里对开路面爆胎和100公里弯道爆胎。对开路面那个超考验车辆的侧向稳定和动力分配能力,尤其一边高抓地、一边低抓地,想象皮筋拽着车身往两边拉。问界M7居然还能稳好,真是底盘调校和车身刚性做得挺到底。小跑题,这让我想到之前跟一位搞底盘调校的朋友吹牛,他说:这种工况你如果随便整,那车幅度一大,后排小孩哭死。 所以车企敢这么测,他们获得了一种安心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还记了一句销售的话:你买车要问清楚现场测试,别光听外头吹风。这话戳中了我的点,消费者太容易信官方宣传了。跟同级别纯电SUV比,问界M7在续航、动力和安全挑战的综合表现要略胜一筹,但价格区间里不少竞争对手底盘反馈更软,安全测试项目也没那么敢玩命。
对了,爆胎后还能控制车速和方向,跟花牛奶厂家的车能拆散洗车有点类似——你感觉人家底层把控得死死的,那自信心瞬间加倍。估计这也是华为把半导体芯片调度和智能辅助驾驶硬件软件一并打磨好后,底盘供应商必须按它的标准紧耦合的缘故。这个供应链和研发协同,刚开始我以为就是硬件供应商拼拼呗,后来想想不是,应该很像做菜,华为在厨房里分配出厨师、食材一回合配好,才能烹出一道有安全感的好菜,车企才能高枕无忧。
说回我心算的一下,满载6个人高速爆胎时,车子承载压力可以粗算为满载总重的120%。这时候爆胎传来的冲击,底盘如果没调教好,轻则方向难把控,重则失控发生事故。似乎问界M7能撑住,省去了不少潜在事故率(但这是估算,样本有限)。我不免好奇了,这样的测试,别的车企敢不敢这么玩?还是说是问界这个新兵蛋子想用狠活突破大家的安全焦虑?
另外一个点是轮胎质量,爆胎本身是物理事故,但轮胎制造的用料和工艺决定了爆胎概率,华为生态下的供应链对轮胎供应商也不是随便信任。小范围估计,70%轮胎爆胎问题源自生产缺陷和长期磨损。那问界M7的轮胎被反复检测了多少次我就不确定,毕竟厂家公开数据少。
你觉得,普通车主看到满载爆胎还能稳住,会不会对车安全有一种既安心又有点吓唬的感觉?毕竟大多数人爆胎时,不一定满载也不一定能反应那么快。这样的安全极限测试,真的能影响到你选车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件事让我挺惊讶的,毕竟在汽车圈混久了,见过各种擦边球的安全数据,也翻过不少供应链里那层口碑和真实口碑的名单。问界M7选择拿真实满载人去承受这种极端工况,敢玩火,也让人期待背后到底藏着多少黑科技和设计心得。
你要说我有点偏激?可能是,这破事情让我有点烦,真希望每辆车都能像问界M7这样敢拼敢拧,别到出事故才疯狂喊安全。但现实嘛,不是所有车企都有本事或者胆量玩这么大。
倒是我挺想知道,未来车企会不会越来越多拿满载爆胎极限去测验?还是说这种极限安全更多是营销噱头,背后其实没那么硬核?你心里最怕的爆胎场景是什么?会因为这类测试而更放心地去跑高速吗?
想想说不定哪天,邻居家老王车上无线广播里播出他开M7爆胎还稳如老狗的故事,也不失为一个街坊八卦热点。
这事儿,还得继续盯着,毕竟安全这碗饭,谁都不敢多拿点便宜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