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繁华街头公交车,那叫一个热闹
你说,咱小时候,街上到处都是公交车,最主要是早晨和傍晚黄金时间
那会儿,公交车就像是咱们城市的血脉
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
记得我小时候,每次出门都得早早起床,站在公交站牌前
等着那辆熟悉的车子驶来
车一到站,那个场面热闹得很,车门一打开,哗啦啦的就像潮水一样涌进去
满车的人都挤得不要不要的
有时候还得用胳膊肘子小心翼翼地挤进去,生怕被人踩到脚
那种感觉,真是格外有生活的味道
公交车上,老大叔老大娘,学生们,大人们,大家都挤在一起,有说有笑
那会儿,公交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像是咱们城市的一部分
承载着咱们的回忆和故事
疫情之后,公交车的日子变得“得劲”了吗
说实话,自从那场大火一样的疫情爆发后
公交车的样子就变了个模样
以前那种人山人海、挤得满满的场景,变得稀稀拉拉了
你想,疫情一爆发,大家都怕感染
谁还敢在公交车上挤来挤去的
站牌那边原本排队的人群,逐渐变得稀少了
最主要是疫情刚刚结束的那阵子,很多人都习惯了在家里待着
你说,早上本来公交车一到站,人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结果后来,车上空空荡荡的,偶尔还能碰到个司机师傅坐在空荡荡的车厢里
基本上都不太喜欢坐公交了
有人说,等车等得烦死了,路上还得走一段才到目的地
当下私家车的价格也越来越平民化,很多家庭都舍得掏钱买车
街上,随处可见各种共享单车,那车子轻便又好用,一扫码就能骑,时间地点都不挑剔
几乎成了出行的“神器”
而电动车,更是成为了家庭的“标配”
上班高峰时段,街上那排排整齐的电动车
像是大街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骑电动车出门,既方便又快,走到公司门口,连公交都不用等,懒得走路的人
公交车变成“老年专线”
你瞧,当下坐公交的人,变得蛮少的
基本上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和小学生
年轻人,基本上都用“打车、拼车、滴滴、快车”这些方式出门
最主要是打车,当下价格都变得蛮平易近人,大家都乐意花点钱
你想,打个车,省事又省时
一旦你习惯了开车,坐公交的体验就变得格外“难受”了
说句实在话,等车那时间
渐渐地,公交车的客流量就像坐了滑滑梯一样
你知道,有个县城,公交线路只有四条,最火的一次
最高一天也就收了147块钱
最惨的一次,连8块都不到,几辆车跑一天
公交站点的负责人都愁得直掉头发,车站里20个司机,每个月工资都发不出
其实,很多地方都遇到过类似的困境,像湖南一些县城
公交线路都在“减员”或“停运”
2023年就几条线路不得不停了
公交一停,乘客们都犯难了
有人说,早在2015年前后,公交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客流每年都在跌,疫情一来
据统计,2024年,公交单位的运营成本是每公里5.7元
但票价收入只有3.2元
这还不算维修、司机工资这些支出
政府尽管一再补贴,可是还是救不了这个“快要撑不住”的局面
成都、苏州这些城市的公交公司,账面上看收入还算可以,但一算账
比如成都,2024年营业收入11.23亿,亏了1.08亿;苏州更惨,收入2.28亿
成本竟然高达28.72亿
补贴虽多,但亏损还是一大堆
有人说看着这些数据,真是“心疼得慌”
公交企业,真的像是在苦苦支撑的“战士”,没有退路
只能拼命想办法“自救”
在南京,出现一种新玩法——“公交+快递”
白天还拉客,夜里变身“快递车”
你想,车身上还写着“南京公交顺丰快运”,还标榜“半日达”,原本需要两天能到的快递
当下,西安、武汉、兰州、成都、郑州这些城市
也都在试水这个“新模式”
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公交车加入到“多功能出行”行列里,毕竟多点新想法
还有一些公交车,开出了“私底下定制”路线,比如旅游线路、婚礼专车,不仅能载人
一些司机还会帮游客规划路线,让人们一车游遍景点
有的公交车,变身“喜庆车”,帮新人办婚礼,满车都装饰得漂漂亮亮
这些跨界的“自救”尝试,让人觉得公交车不再是“单调的代步工具”
而是多彩的“生活场景”
尽管当下还在“寒冬”中挣扎,但咱们相信,公交车一定会挺过去的,继续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穿梭着
我觉得未来会更“得劲”的
你看,公交车要想走出困境,还得不断“变脸”
比如说,白天拉客,晚上拉货的“模式”
真是“贼牛”的创新思路
有人试着把公交变成“快递车”,一这块解决了企业的收入难题
另一这块也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
像南京这样,搞“公交+快递”,一举两得,赚了不少钱
未来,还可以推出“定制线路”
专门为旅游、婚礼、商务提供服务
比如,旅游公交可以设计路线,让游客一车就能看遍所有景点;婚礼公交也可以变成“喜庆车”
让新人感受到格外的仪式感
这些创新,不光让公交车“活”了起来
还让人们对它们多了一份想着和喜欢
咱们都知道,城市的发展
尽管当下看起来,公交车的“日子”难过得很,但只要咱们大家一起想办法
公交的明天一定会“更得劲”
我相信,只要有创新的精神,公交车一定会“挺过这段难关”,继续在城市的街头巷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