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辆车停在路边,路灯下方盒子造型的车身反射出冷白色的光。面包店新鲜出炉的面包气味还没被清晨的风吹散,站在马路牙子边的年轻人,把钥匙往指尖一拨,远远望一眼:“就是这辆,iCAR V23。”
4.5秒破百,对面那个问车的同伴瞪大了眼,一副难以置信的神情。我看到他嘴角还残留着刚吸的牛奶沫——如果不是在试车,我差点怀疑他下一秒就蹦起来,大喊一声“起飞了兄弟”。
在造型越来越雷同的新能源战场上,方盒子造型算是一种逆流,也可以说是返璞归真。我们不缺各种流线型的“电动未来”,但年轻人,尤其是没什么存款、但自有一股子硬气的新晋打工人,对“好看且扎实”的外表,依然有执念。
我翻看配置表,价格12.28万起,四驱版本的顶配则要到17万出头。这样的价格区间,对于定位“年轻第一台车”的市场策略,可以说是刀口舔血——竞争对手一片狼藉,厂家自己也没留多少退路。
提起新能源SUV,已经不新鲜了。但这个市场,年轻人以“第一台车”的身份杀进来,就像第一次进法医实验室——既好奇,也提着一颗小心脏,不知道鲜血和故事哪一个更逼真。动力数据是“极端值”:四驱版455马力,百公里加速4.5秒,在这个价格区间,很难再挑出更快的“合法车”。
但车只有快嘛?当然不是。我接着扫描车辆装备:什么物理按键、旋钮,大屏幕……乍看下,既讲究仪式感,还保留点人情味,像刷案卷时还懂得递根烟的老同事。配置堆得很满,六气囊、L2辅助、全景摄像头、座椅加热通风、自动和热泵空调……从厂家层面,大概率心里清楚:买这个价位新能源SUV的消费者,大多不太想拿命跟车斗,配置堆上去,是安慰、是安全,也是给你一种“我好歹值这个票价”的借口。
再盯一盯这个尺寸:轴距2735mm,宽1915mm,高1845mm,实际上比很多紧凑型SUV还“显胖”。坐进去发现,空间确实通透——后排座椅能全平放倒,后备厢变货舱,易拉罐都能放得井井有条。家庭用,勉强够,若是郊游拉人载物,“挺能装的”,也不虚。
动力部分,两驱*251Ps*,百公里加速7秒出头。四驱直接暴力,延续国产新能源的传统:谁也别想让我慢。要说毛病呢,纯电动一如既往地让人焦虑。CLTC续航401~550km,属于中规中矩。理论上,不堵车、不空调、不开快,能跑到标定。实际情况嘛,本地小兄弟试驾回来就说,“冷天高速再开暖风也就这个续航的一半”。道理我都懂,就像尸体表观温度看上去冷静,其实体内已经沸腾。
轮胎规格暴力,21寸轮毂,265宽胎,45扁平比,完全不藏私。你要说真去野外撒欢儿,这种轮胎就是台积电电竞鼠标——精致却怕磕。真喜欢玩泥巴的,反倒会心疼轮胎,一般也不会选纯电。
外观属于“外表无敌”,内饰科技感十足,不乏仪式感,但深究下去,还是那句话——“年轻的壳下,藏着家用的心,运动的魂”。厂家深谙人性,知道大家都喜欢“年轻+性能”,可真让你天天4.5s撒欢儿,能开上几次?还不是日常通勤、堵在环路。
有人说,年轻就是要出挑,要个性。可新鲜感总会被日常取代。所有购买“第一辆新车”的热情,最后都要为保险、保养、停车场认怂。方盒子、硬派线条,难得一见成了马路风景线——可时间久了,你未免也会疑惑:究竟是我选了台“个性化小怪兽”,还是它在慢慢“家用化”我?
这个市场下,每隔几个月就杀出一辆“专为年轻人定制”的新车。卷配置、卷加速、卷续航,卷得我怀疑他们研发部夜班比法医还多。“12万出头买性能SUV”,听上去很有诱惑力;等你真坐进去,绕了一圈,发现大部分人要的其实是“不平庸”。只是,花12万求的,是日常通勤中的一点差异,还是朋友圈下次聚会的吹牛筹码?
要我说,这批“电动方盒子”还真有点像案卷里的高分悬疑剧主角:外在锋芒毕露,内核务实理性。既不是永动机,也不是花瓶。厂家的野心、设计师的自恋、消费者的虚荣,被打包进了这么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里,呼啸着驶向新车发布会的舞台中央。
至于你问我会不会推荐?我的答案总一样:“买车本身不带对错,关键是你想用它干什么。”要个性?它个性;要运动?不错;要家用绝对值?那不妨去楼下便利店再看看三趟。车这东西,最终不是数据有多极端、外表有多硬朗,而是你在风雨夜归路上的那份习惯与依赖。
当然,这车卖得好不好,厂家营销总比我专业。我这种天天跟证据和遗体较劲的人,说到底也未必懂年轻。只是偶尔会思考——年轻的个性几年后会不会变味?当年追风的少年,最后会选择停在哪一站?
或许,人生和开车一样,永远在“个性”与“实用”之间煎熬。比起争个“外形风头”,我更想知道,你会花十二万去买新鲜,还是花十二年去买安全?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