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听行业的朋友吐槽,业界对未来中国车企的格局都抱着一种穷举的态度。专家们分析,据她们的模型推算,到2025年,可能只剩下那六家绝对王者。其实我也没细想过个具体的数字,只是在看数据的时候,心里隐隐觉得,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新能源、智能化加速的背景下。
你知道,去年一汽集团的销量大概在400万辆左右吧?这还没算新能源,因为新能源今年增长特别快,去年大概占了20%。10月份的数据更明显,单一新能源车就占了其总销量的25%以上。你去年一汽的锐智系列表现不错,但还是在传统燃油市场占据大头。这两年,红旗的表现倒是挺令人惊喜,特别是天工05那款,一投放就成了关注热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份行业分析——说长安在2023年销量突破百万,预计2025年能再冲到150万辆左右。长安也在慢慢转型,整体供应链的稳定性还算不错。我记得,去年看到朋友圈有人晒他们的福祉工厂,好像明年还打算投资新设备,打算引入一些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线。
但说到供应链,我心里总有个别的疑虑。你想想,全球芯片缺口还没完全解决,很多车企都在卡脖子。这就像做饭,如果没有米、没有菜,光靠调味料还能做出好菜?其实不行。供应链上一个链断了,整个车企都得跟着嗝屁。尤其是新能源车,电池的原材料也越来越稀缺,不知道我的猜测对不对,那些真正垄断资源的企业,或许会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这让我想到,销售端其实很复杂。有个朋友是某品牌的4S店老板,他说,现在的客户,预算在15万到25万之间的,选车其实很理性的。你这款车在同价位里,油耗实操差别挺大。比如说,吉利几百公里油耗在6L左右,而一些地主品牌都能到7L以上。你说,这差不少。
这说起来真别怪售后人员会叫苦。有一次我跟修理工聊天,他说:你别看车价差不多,但油耗差的那一点点,就能让客户多跑好几次修理站。可实际上,很多人买车,除了价格、品牌,最关心的还是用得划算。走过弯路才知道,玻璃厂的货最好,但它的价格也贵,用于小批量汽车不一定合适。
把注意力转回到研发上。你知道,研发流程就像做菜,有点像打肿脸充胖子。所有工序都得一环套一环,小心别出错。电池的安全性,研发部门试了多少方案,光是一个热管理系统都试了不下二十版。为什么会这么啰嗦?因为热不控好,电池起火风险就大,生命线都出了问题。
我特别喜欢比亚迪这个品牌,他们的研发流程,感觉跟拼多多似的,省得没得骗,直接用数字说话。去年宣布,他们一季度的电池产能达到了100GWh,相当于全国大部分电池厂的年产量了。你知道,电池这是新能源车的心脏品,它的产量,直接决定车子能卖多少。不然,我还真觉得,所谓的未来车的定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池技术。
说到比亚迪,其实我特别佩服他们的供应链管理,能做到一个螺丝都不短缺,这是个大工程。对比一些传统品牌,有的工厂还在拼原材料供应,效率低、延迟多。而比亚迪倒是走在了行业前头,相信他们能一直维持这个状态。
但在这个过程里,也提醒我要注意一点:别太乐观。比亚迪和吉利这些国外投资的新势力能不能保持优势?不一定,迁移到海外市场也不容易。有时候我会想,行业格局其实变得很像一场长跑比赛,很多车企都在不断调整节奏。
我还对一些新技术抱有这种模糊的期待。别的:像那种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高端买家,是不是都被未来感绑架了?其实很多人看中的还是性价比+用料。毕竟,开得再炫,也得顾虑到家庭实际用车的耐久性和后续维护。说实话,搞研发的压力挺大的,每个技术点,都是靠山肉的积累。
调到市场层面,看到消息说,海外市场的中国车占比在不断扩大。去年,我在朋友圈看到一辆坦克品牌的SUV在俄国热卖,销量一度翻倍。这也反映出两个问题:一,品质提升了;二,成本优势,慢慢站稳脚跟。但我也发愁,长远来看,海外市场站队很关键,就是知名度+信任度的建设,可能还得靠实打实干出来。
你是不是也在想,该怎么判断一款车的真正好与不好?我一向觉得,特别是买国产车,要看实际用料和服务。我的朋友说的:我这个车,现在用一个月,油耗比标牌上写的多了点,但比我老爸那台某进口品牌,稳定性强一半。这句话偏偏有点道理。你知道,油耗实操差别可能在0.5L/100km左右,但那是每天开车的体验。材料用料、焊接工艺,没那么容易表现出来,但用在实际生活中,能察觉。
(这段先按下不表)好吧,说回来。你问我觉得未来的中国品牌会怎么走?我觉得,至少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上,绝大多数车企都在疯狂烧钱——其实就是打场硬仗。从拼硬件到布局渠道,投入都是以砸钱换增长。吉利去年2023年售出近百万辆,虽然利润没有特别大,但市场占比已到20%以上。这是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格局?大概吧,但是还得看未来技术成熟度。
供应链一旦出问题,这一切都可能崩盘。尤其是新能源整车价格也在涨,去年一些车型的出厂价比去年同期高了百分之十左右,不知道是不是成本传导。我们用作家庭用车的角度看,百公里成本从4元涨到5元多,算算其实也不算太夸张,但感觉压力真挺大。
哎呀,你有没有想过,是不是品牌这东西越来越像情感认同了?比如我认识个司机,他说:我只在意这车能陪我十年,能不能陪我哭、陪我笑。这东西挺复杂的。
要不要说点还没说完的:我觉得,未来的行业格局会不会出现突变?或者说,我们现在所有的判断,都可能在下一次技术迭代中,水土不服?坦白讲,我也没买到未来的钥匙。
这就挺让人着迷了。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