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自主品牌重组记:奕派科技登场,纳米小步难行,新能源转型背后的心事
六月的武汉,总是闷热得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朋友圈里刚刷到长安汽车独立央企的消息没两天,东风那边又有了新动作。6月26日一早,我正准备出门加油,手机叮咚弹出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成立了。
说实话,这个名字念起来挺拗口,但也能感受到一种“再试一次”的决心。毕竟这几年看着东风在新能源赛道上左冲右突,从岚图到纳米、再到如今把风神、奕派、纳米三兄弟全塞进一个壳子里,有种小时候家里大扫除,把各屋里的杂物都堆进客厅集中处理的既视感。
车友群一下子炸开锅,“这不就是合纵连横嘛”“资源整合赶鸭子上架”,有人打趣,有人担忧。我脑海里突然闪过去年去4S店试驾时,那台刚上市没多久的纳米,一副还带着稚气的新面孔。这下可好,还没站稳脚跟,就被拉来一起重新排队。
其实从年初开始就能感觉出些端倪。那时候财经圈在聊2025年目标——300万辆总销量,其中新能源要100万,还有50万海外出口。这数字摊开来看很美,可今年1-5月整个集团才卖了84.66万辆,同比直接掉了快19%。而自主乘用车板块更是压力山大,不光没有扛起大梁,还被头部自主品牌甩得越来越远。
我前阵子和一个做销售的小哥聊天,他直言现在店里的氛围紧张不少。“合资板块走低,自主又慢半拍,现在都盯着我们几个新牌子呢。”他说的时候眼神有点飘忽,好像下一秒就要想起什么烦心事儿似的。我问他对这次整合怎么看,他摇摇头,“资源肯定会向爆款倾斜,小品牌怕是悬。”
说回奕派科技这个“新家”。表面看,是把原本分散在不同部门和体系里的研发、制造、销售全都装进一只篮子。但内部传出来的话更直接:“不是终点,是起点,要让研发效率提升30%,供应链成本降15%。”这些数字听起来很务实,但落地总归需要时间和磨合吧?
尤其像纳米这种成立不到两年的“小朋友”,还没等用户记住它是谁,就得学会适应新的规则。一位离职工程师私下吐槽:“三个品牌三套体系,各自都有包袱,让他们硬拼凑一起,就像三列火车非要并轨跑。”他的话让我想到去年某次维修经历,那时候为了省钱选了一家综合修理厂,各路零件师傅混搭操作,结果配件装错型号,只能返工重来。其实造车也是一样,道理通透但执行最难。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每个品牌定位不同——风神守燃油基本盘,主攻10万元级别;岚图往高端智能冲刺;而纳米专注国民小型电动车市场。本来大家各玩各的,现在强行绑成“一根绳上的蚂蚱”,谁先适应谁吃亏,说不准啊。有时候我觉得,如果我是消费者,也许会疑惑:到底该信哪个故事?买哪辆才算靠谱?
从企业角度讲,这波调整也属无奈之举。今年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太卷,上汽吉利奇瑞蔚来也都是资源整合一路狂奔。但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基因,比如岚图之前因为不用管燃油转型,全身心all in新能源,所以节奏快很多。而现在奕派科技手握历史遗留问题,又背负多条产品线任务,到底怎么破局,很考验管理层智慧。
听说集团内部已经明确,会给新公司更多自主权,让那些真正接触市场的人做决策。不知道以后4S店前台小姐姐是不是可以大胆提建议,不用再层层汇报等批复。不过想想以前办手续排队那阵仗,我还是有些怀疑现实中能不能这么灵活……
最近天气变幻莫测,下班路上偶尔看到路边停着几辆贴满LOGO的新款车,一闪而过。有一次忍不住靠近多瞄几眼,是不是就是未来某个月销爆款?或者只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没人敢保证答案吧,也许只有时间最清楚谁留下来了。
最后唠一句,每次行业巨变,都少不了焦虑与希望交织。如果你正琢磨换辆电动车,看见展厅墙上一溜儿崭新的标志,会不会犹豫多停留几分钟?反正我自己选的时候,经常反复比划纠结,总想着哪一步走对了,其实回头看,大部分决定都是顺势推着往前罢了。有机会真想约几个老同事聚聚,说说当年造梦与现实之间那些啼笑皆非的小插曲……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