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宣布全球裁员:这家百年车企,为何一夜之间“瘦身求生”?

点击关注不迷路!

沃尔沃宣布全球裁员:这家百年车企,为何一夜之间“瘦身求生”?-有驾

一、一条新闻,揭开汽车行业寒流

最近,瑞典汽车巨头沃尔沃的一则消息震惊了全球市场:裁员!180亿瑞典克朗大砍成本。

翻译一下,这相当于砸出136亿人民币(按当前汇率),砍掉全球几千个岗位。

要知道,沃尔沃全球员工总数才4万多人。这条消息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事实:曾经以“安全”著称的豪华车品牌,如今正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裹挟,不得不咬牙“断尾求生”。

更扎心的是,沃尔沃不是个例。

翻开最近的新闻,特斯拉在德国工厂裁员,奔驰推迟电动化投资,宝马悄悄冻结招聘……整个汽车行业仿佛被推入了寒冬。

为什么?一辆车卖得好好的,车企们怎么突然集体“节食”了?

二、利润暴跌59%:沃尔沃的“体检报告”亮红灯

先看一组数据:

去年第一季度赚了47亿瑞典克朗,约35亿人民币,今年只剩19亿,直接腰斩。

营收从939亿克朗缩水到829亿,相当于一个月少卖10万辆车的钱。

利润率从5%暴跌到2.3%,每卖一辆车赚的钱只剩原来一半。这就像一个优等生,突然期末考挂科,但问题绝不是一天造成的。

沃尔沃CEO霍坎·萨缪尔森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大实话:“市场逆风太猛了。”

啥是“逆风”?翻译成人话就是:销量跌、价格战打、关税涨,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

三、电动车“内卷大战”:谁在掏空车企的钱包?

如果你最近路过商场的汽车展厅,会发现一个奇景:燃油车降价像不要钱似的,电动车价格战更是惨烈。沃尔沃不是没跟上潮流。

它的纯电车销量占比已经19%,在豪华品牌里排第一。但问题来了: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为啥?

1. 电池贵:一辆电动车的电池成本占整车40%。过去两年碳酸锂价格坐过山车,车企刚咬牙囤货,今年价格又腰斩,直接变成“高价买旧货”。

2. 研发投入大:沃尔沃砸钱搞纯电平台,但销量还没起来,摊薄不了研发成本。反观特斯拉,Model 3/Y卖了上千万辆,成本早摊平了。

3. 补贴退坡:欧洲、中国的新能源补贴都在缩水,消费者买车更挑剔,车企只能靠降价硬扛。

这就像一场“烧钱比赛”:谁先跑通规模效应谁赢,慢一步就得挨打。四、关税大棒挥下:车企成了中美博弈的“炮灰”沃尔沃的麻烦不止来自电动车。

CEO萨缪尔森在采访中反复提到一个词:“关税”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欧盟跟进调查中国车企“倾销”,结果一板子打在了所有车企身上。

沃尔沃在北美卖车,关键零部件从中国进口,关税一涨,单车成本直接飙升12%-15%。

更惨的是,美国工厂的重型卡车订单量同比暴跌18%,因为客户发现:“买新车不如修旧车省钱。”

这就像你开餐馆,突然食材关税暴涨,房租涨,服务员工资涨,但顾客嫌贵不来吃饭……最后只能关店止损。

五、裁员不是终点:沃尔沃的“瘦身秘籍”有多狠?

面对危机,沃尔沃的应对方案很直接:“能省则省,能砍就砍。”

具体怎么操作?

1. 砍人力成本:全球裁员数千人,美国三大工厂先“动刀”,一口气裁掉550-800人。

2. 砍投资:未来两年减少100亿克朗,约75亿人民币资本支出,新工厂、新技术统统缓一缓。

3. 砍成本:总部行政费用压缩30%,高管工资砍一刀,连办公室咖啡都不免费了。但这些“节流”手段,真的能救沃尔沃吗?

六、车企生死局:为什么说这场寒流才刚开始?

沃尔沃的困境,其实是整个汽车行业的缩影。

1. 电动车不是“万灵药”

很多人以为,车企只要转型电动车就能翻身。但现实是:电动车利润率普遍低于燃油车,而消费者对智能化、性价比的要求却越来越高。特斯拉Model 3/Y能赚钱,是因为规模够大;

比亚迪有自家电池产业链;

蔚来、小鹏还在靠“融资输血”。

而传统车企既没技术积累,只能硬着头皮烧钱。

2. 全球化红利终结了

过去几十年,车企靠“全球生产+本地销售”模式赚得盆满钵满。

但现在呢?

美国要“本土制造”,欧盟要“碳关税”,中国要“国产替代”;

供应链被迫本地化,成本直接翻倍。沃尔沃在北美建厂,原本想规避关税,结果发现:当地工人效率低、零部件配套差,造一辆车比瑞典还贵。

3. 消费者变了

年轻人不买车了?不,是他们更精明了。

二手豪车成香饽饽:BBA(奔驰、宝马、奥迪)三年车龄的二手车,保值率比特斯拉还高。

油电同价成主流:15万价位的比亚迪秦PLUS DM-i,直接干翻同价位合资燃油车。传统车企引以为傲的“品牌溢价”,正在被新势力的“性价比”碾压。

七、活下去的三种姿势:谁能在寒冬中突围?

面对这场寒流,车企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活法:1. 特斯拉:以价换量

上海工厂不停产,Model 3/Y降价到17万起,用规模摊薄成本。

推出“完全自动驾驶”软件,靠卖服务赚钱。

2. 比亚迪:垂直整合

自制电池、电机、芯片,把供应链攥在自己手里。

海外建厂绕开关税,泰国工厂投产后,一辆车成本降30%。

3. 沃尔沃:抱紧吉利大腿

新任CEO哈坎·萨缪尔森被召回,任务之一就是“降成本”。

传闻要和吉利共享SEA浩瀚架构,用领克、极星的资源分摊研发费用。但这些策略都有风险:

特斯拉怕消费者觉得“降价伤品牌”;比亚迪担心海外工厂水土不服;沃尔沃如果过度依赖吉利,可能丧失独立性。

八、汽车行业的“至暗时刻”,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

沃尔沃裁员,看似是车企自己的事,但背后牵动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命运:

上游供应商:一家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零部件企业可能跟着倒闭。

下游经销商:4S店关门潮已经出现,员工失业。

消费者:买车更便宜了,但维修保养可能更难。这场寒流,本质上是全球制造业转型的阵痛。对普通人来说,或许有两个启示:

1. 别轻信“风口”神话:电动车不是躺赢,任何行业都逃不过商业规律。

2. 学会“反脆弱”:无论是买车还是找工作,都要选能扛住风险的企业。至于沃尔沃,它能否熬过这个寒冬?

答案藏在CEO萨缪尔森的一句话里:“市场前景难以预测,但我们会活下去。”

活下去,三个字,道尽了所有车企的心酸,也预示着未来几年,汽车行业将经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

寒流之下,没有侥幸者。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