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年国产SUV市场的火热趋势,我真觉得整个行业都在加温。特别是刚刚上市的问界M7和尚界H5,一时间让人有点晕头转向。平心而论,问界M7的升维,几乎可以说是向更高层次的市场发起了冲击。加上它增程、纯电两种动力配置,价格区间(27.98万-37.98万)刚好占据了既想有点面子,又不愿爆雷的中坚用户的小半阵地。这车的设计走的比上一代更年轻、运动路线,外形棱角更明显,内饰配色也更有潮感。我记得有朋友说:这车像个年轻人手机,能让我看得心情愉快。也是啊,设计变化明显,虽然我还在怀疑它的实用性是不是能跟得上这种时尚感。
说回实操差别。比如问界M7的主动安全辅助,华为乾崑智驾ADS 4绝对是亮点,标配的车道保持、自动跟车让我在堵车时少了点烦躁。但对比别的品牌——比如那个较好的合资SUV,差个烟火级差别,华为的视觉识别能力确实更先进(我没细想过,但猜测可能是因为视觉识别的算法优化,让车更聪明了)。你问我:这个差别够用吗?其实是个好问题,实际道路上,很多时候智能辅助到极限还是得人盯着。但用生活比喻,像是用超市买厨具,差点天差地别的质量,你说如果价格差不多,是否值得多花点钱?我其实很犹豫:这不是个人偏好吗?还是行业走向的必然?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它的续航里程,实测达到了80%以上标称值,感觉这个真实数比之前的预估要靠谱很多。华为店里的销售也跟我说:这个价位,原本以为只能走差不多500公里的套路,结果现在都提升到七百公里级别了。这估算可能略带偏差,毕竟是真的测试过才敢说。
我有个奇怪的感觉:这个强劲的续航能力会不会让问界M7成为纯电大帮派的新宠?毕竟一方面家庭用户更看重空间和续航,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似乎还没完全接受少了驾驶乐趣的纯电车型(这段先按下不表)。而相比之下,尚界H5的降维打击策略让我觉得挺有趣。它的价格一下就拉到15.98万起,空间、配置都还不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后排腿部空间,竟然比很多豪华中型SUV还大,乘坐舒适感不用多说。
这个点让我思考:华为技术的赋能,是否真的像贾健旭说的能撬动更多用户?他的意思我理解,华为带来的智能和科技硬核标签,能让上汽布局中低价位市场变得更有竞争力。或者说,华为带来的智造密码,就是像苹果那样,凭硬实力做到越用越喜欢,从而带动销量。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感觉问界M7和尚界H5的赛跑其实都在比硬——硬科技、硬配置。但我总在想:这些黑科技,能用多久?是不是只有真打在路上才知道它到底成熟不?我甚至开始怀疑,未来是不是会出现一大堆半成品模型,走完设计、跑完测试,才发现其实用起来还得再磨一磨。
你是不是也惯看热闹?比如问界M7那一沓配置表,让人觉得真香,但开起来就行驶在平淡的边缘。其实我挺喜欢那种硬核厚实感的—比方说,全系标配的全铝合金双叉臂、五连杆悬架,听着像是科学的厚道感。
尚界H5这次的黑化套件,除了吸引眼球,真实用起来是不是还要折腾?我试想了想,黑色车身涂装,配上黑化的轮毂、车标,远看像只变形金刚。实用上会不会因为太炫而怕被刮?至少它的空间——尤其后备箱,能容下3个20寸行李箱,算是对家的最大照料吧。
我也曾联想到:如果没认识华为技术,光看它的配置,觉得H5就是个实用大块头。但有了华为的技术赋能,是不是有点下套的意思?智能化体验这么好,成本会不会超预算?毕竟,帮家用车加点智能,不就是让生活更轻松?实际上,能不能让我懒得动的心情,变成车就会帮我搞定?
这两款车代表了两端的布局:一个是升维、向高端发起挑战;另一个是降维打击,试图用科技与成本双拼低价市场。市场会怎么评判?是买满,还是舞台要变?我不知道。有时候觉得,汽车行业像在玩一场魔方,谁能快点找到最合适的组合,谁就能笑到最后。
不过我还是喜欢这些带着科技感的车型。那一瞬间,踩下油门,仿佛能摸得到未来。未来到底长什么样?我猜,或许要等到实际路上试一试,才能知道那股科技的风到底刮得多大。
你觉得自动驾驶、续航这些硬指标,到底能换来多少真正的幸福?还是只是车企的空头支票?也许,只有一年后,才能看清这场智造大戏的真正赢家是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