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全撞脸!理想被抄哭,谁还敢买原创_

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这话听着真挺那么回事儿的。你看最近的问界M7,那车头,那腰线,怎么瞅都跟理想L7像孪生兄弟。还有那个叫“尚界”的新玩家,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感觉。一时间,夸理想设计牛的人可真不少,都说这不就是行业标杆嘛,人家都在“致敬”你,说明你这套设计语言有多成功。这话听着顺耳,可总觉得哪儿有点怪怪的。

就像打开了一扇“潘多拉”魔盒,这股“借鉴”风气可不只是问界一家。你放眼望去,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简直就是个大型的“连连看”游戏现场。贯穿式尾灯?嗯,大家都有。分体式大灯?标配。隐藏式门把手?没这个都不好意思叫新能源。结果呢?车屁股后面要是把车标给捂住,我敢打赌,没几个人能分得清谁是谁。各家品牌内部也是“套娃”套得不亦乐乎,大中小号车型排排站,除了尺寸,区别在哪?我得拿着放大镜找。

电车全撞脸!理想被抄哭,谁还敢买原创_-有驾

这可真让人上火。我记得小时候,马路上的车可不是这样的。桑塔纳就是桑塔纳,方方正正,特皮实。捷达就是捷达,线条硬朗,一看就是德系风。还有那惊艳的“蝴蝶奔”,那优雅的皇冠,每台车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棱角分明,一眼就能认出来。可现在呢?这些新能源车企,拿着大把的融资,天天喊着要“颠覆”,结果一出手,全成了“克隆人”。难道所谓的创新,就是看谁“借鉴”得更快、更像吗?

知乎上有个匿名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这哪是设计,这是流水线上的排列组合。”确实,当一个设计元素被证明是成功的,比如理想开创的这种家庭SUV的圆润、饱满风格,它确实击中了很多家庭用户的审美。于是,后来者为了降低试错成本,快速抢占市场,最稳妥的办法自然是“复制+微调”。这在商业上完全说得通,毕竟活下去才是第一位的。可是,汽车不应该只是一个冰冷的交通工具,它也承载着设计师的梦想和品牌的故事。当所有故事都讲得一模一样时,这故事还有人愿意听吗?

电车全撞脸!理想被抄哭,谁还敢买原创_-有驾

我有时候在想,这会不会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就像智能手机刚出来那会儿,大家也都是一块大屏,一个HOME键,长得都差不多。后来才慢慢分化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和品牌辨识度。或许,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正处在这样一个技术和市场快速迭代,但设计语言尚未完全成熟的“青春期”。大家都在摸索,都在寻找那个能代表未来的最优解,而“借鉴”优秀者,就成了最便捷的路径。

但这事儿不能不想得更深一层。这种同质化背后,是不是也反映出一种行业性的焦虑和创造力的匮乏?大家都急着讲“智能座舱”,讲“自动驾驶”,把精力都放在了看不见的软件和算力上,却忽略了汽车作为一件工业设计品,它本该拥有的“美”和“个性”。就像我们去参加一个舞会,结果发现所有人都穿着一模一样的礼服,那这个舞会还有什么意思?大家都挺尴尬的。当所有人都在夸理想的设计有多优秀时,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下一个能带来全新设计语言,让我们眼前一亮的“颠覆者”会是谁。

说到底,设计这东西,它就应该是“说得清,道得明”的。它应该是一个品牌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是其独一无二的签名。好的设计,或许开始于“心有灵犀”的共鸣,但绝不应终结于“说不清道不明”的模仿。我们消费者掏钱买的,不仅仅是一堆电池和四个轮子,我们更想买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品味和身份认同。所以,问题来了,这股“克隆风”还要刮多久?下一个敢于打破常规,真正做到“棱角分明”的勇士,又在哪里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